显示更新内容

药物对重症有效,对轻症无效,这可以是事实。它说明:药物对病原本身无抵御作用,但对病原激发对致命性机体免疫反应,如炎症因子风暴等,有减缓效果。然而这是否适用于描述paxlovid的药效?极其可疑。辉瑞称:它的临床试验在美国完成。发现在未接种疫苗,未入院收治人群中,症状发生3天内给药,有显著疗效。这就是说,试验人群症状出现后三天,就发展成了重症。已经发展成了重症,却不入院。不住院的条件下确诊新冠,需要自己用试剂盒采样送样,等待检验方出具报告。这过程快也需要1-2天。确认阳性后,只剩下一天时间从辉瑞取得实验药品 - 不可能从它处获得,因为当时未公开发售,即使现在,也是处方药 - 还要确保马上服药,并由辉瑞在场,记录药效。这怎么可能?辉瑞是能像龙珠人物瞬间移动,还是有叮当的随意门?就是这样可疑的东西,中国人偏偏趋之若鹜。不该忘记,上一个沸反盈天的新冠神药,瑞德西韦,也是由中日友好医院在中国人身上做的大规模实验。结果呢?瑞德西韦果真是神药,还能有后继的神药paxlovid? 从2018年的转基因婴儿,到瑞德西韦,再到现在的paxlovid,是不是所有的医疗风险和骗局,中国人都会心甘情愿的以身以命相试?

电视剧《功勋》中的屠呦呦章节,再现了屠呦呦当年的一例实验:从中药材常山中提取的常山碱,杀灭疟原虫能力是奎宁的百倍。尽管奎宁和常山碱都不能根除疟原虫,但都曾在一个时期被称为抗疟特效药。自屠呦呦用乙醚萃取青蒿素成功,特效药被重新定义:快速,彻底杀灭病原,且永不反弹。奎宁和常山从此被人遗忘。特效药的历史,在短短三年期间,已经围绕新冠疫情中几度再现。从疫情最初爆发,呼声便甚嚣尘上的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到欧洲极力鼓吹的羟基氯喹,到默克大张旗鼓的开发,最终偃旗息鼓,宣告失败的莫匹德韦,再到今天中国人望眼欲穿的辉瑞paxlovid,无不是各领风骚一时间。何妨回顾一下paxlovid不长的历史:去年,2021年11月,临床试验开始。今年4月至6月,试验结果公布,媒体报道药效未达预期,对比安慰剂,效果不显著,不足以成为特效药。其后,辉瑞展开运作,取得美紧急使用授权。并以“症状出现三天内给药”为前提,强调“用药后28天死亡数较低”,极力塑造特效药形象。媒体早前发布(包括微信公众号)的有关药效不彰的报道,全被删除。辉瑞公关手段,可见一斑。不过,仅凭这所谓“特效药”的前提后缀可知,Paxlovid之于新冠,应似奎宁和常山碱之于疟疾,是有效药而非特效药。可能具有强反复性,长期隐性不良反应等弊病。然而,公众先后追捧的如此特效药已经何其太多,无所谓再多这么一个。话又说回来,现在谁想要瑞德西韦?或者羟基氯喹?

一些事情正在自然发生,另一些事情正处在人为筹备。前者形成的氛围,造就的环境,作为前提和推助力,被后者利用。这就叫做因势利导。打印纸运动是势,顺之开放是导,终因病死率上升,造成公众对打印纸运动分子的怨恨,便是获利。同理,民心思江是势,随之恢复江治理风格是导,终于疫情加剧,民众注意力转移,乘机清除江系残余,便是获利。类似又有,病毒对老年易感人群危害极大是势,解禁放任传播是导,老年人大量死亡,为政府财政节省的巨额养老支出,是获利。更有例如,美下届国会到任在即,继任众议员议长扬言对华强硬,必将重启新冠溯源是势,无准备条件下全面开放,坐视国民大量染疫死亡是导,以此换来的新冠受害者地位 - 可能是死亡人数最多的最大受害者地位 - 是在溯源议题反客为主,反攻倒算的利器。这就是获利。有人以为中国当局什么都没做,其实能使它自身获利的,它全都早已计算到,并且已经在做了。

疫情彻底淡出中国官方叙事。民间渠道反映出的感染数,死亡数连日急升的同时,官媒报道的重点集中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一会议的与会者,也展现出20大后人事安排的扑簌迷离。即将卸任政治局的李克强,韩正与新当选的李强,丁薛祥等都被专门点名。做总结发言的竟然是未入选政治局的胡春华。这或许是李克强,韩正,胡春华退而不休(退出最高领导层,但不离开领导工作)的信号。除去人事之外,值得注意之处是,农业的重要性,忽然被提高到了引人瞩目的地位。农产品自足,数十年来,首次被极大声量强调。这表明,新年间,不止科技,金融,农产品贸易也将被纳入国际间相互脱钩行列。作为大宗商品的农产品,短时间内价格将大幅上涨,直至新的稳定供需结构建成。中国很可能已经确信,在未来不远的时间,像以往一样,从他国购进大批农产品的可能,将不复存在。至于是政治还是气候是造成这一变化的主因,目前尚不清晰。但很有可能,是由气候灾难引发的政治趋势。

口粮匮乏的情况下,一名壮年劳力在卧病期间节省下的食品,足以满足一个幼儿较长时期的需求,甚至可以促进幼儿体格在短时间内快速发育。然而,谈及尽快恢复家庭收支,是指望壮年劳力病愈出工,还是指望幼儿长大成人,更加合理?看到中国当前节省下的资源流向印度越南等地,便指望印度越南承担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其实便是在指望因多吃了成人省下的两口饭,短期生长发育加快的幼儿。这愿望虽然美好,但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幼儿毕竟不是成人,而且还要等待很长的时间。如此满心希望的还忽视了一个时刻存在着的几率,那就是幼儿也会生病,甚至可能夭亡。

塞尔维亚同科索沃如果爆发战争,俄国将会喜闻乐见。因为届时西方将支持科索沃,从而陷入另一个军援陷阱。这会减轻俄国在乌克兰战场的压力。但会使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进一步复杂。中国不可能支持科索沃,也不可能指责塞尔维亚,因而必然招致西方更多类似“中国对俄乌战争态度暧昧”的抨击。与此同时,内塔尼亚胡在以色列的重新组阁,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以色列-阿拉伯世界冲突。近期中国同中东国家的接近,会加大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间保持中立的难度。2022年的变乱仍在继续,新的危机已经在等待2023。

节省花销,囤积必需品,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在艰难时局下的行动,也是国家和政府大规模采取的举措。经济发展在当今世界找不到任何稳固支持和有力推动,势必逐渐迟缓直至陷入停滞。举世争云的恢复疫情前常态,只不过是集体记忆的扭曲美化。首先,疫情前的情况真的好吗?还是仅仅如同基础疾病尚可控制的亚健康状态?正如病毒造成基础疾病的恶化,疫情曝露并加剧了经济格局当中长期隐藏的固疾。病毒衰退,不会带来基础疾病的好转;疫情结束,也同样不会导致原有弊病的消失。今后一段时期,国家财政方面,开源全无可能,只能节流。各国已经纷纷以各种方式紧缩银根,限制开支。银行加息以减少货币流通,央行收缩资产负债表,政府下调预算,都是同一原则指导下的策略。这就是为什么英美拒不加薪,任由罢工四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调整清零政策,由针对病毒的清零,转变成易感人群的清零 - 听任易感老人大量死亡,由此节省下的巨额养老金,才是政府闷声发财的机要所在。

經濟是貿易加金融。貿易是經濟的雛形和骨幹。貿易行為包括產品的製造,轉移,所有權易手。貨幣即在此過程中創生。金融是貨幣主導的行為,最初是貿易的輔助與補強。其後,金融獨自蔚為大宗,逐漸不需貿易撐持,同貿易的連接業逐漸轉弱,乃至完全與貿易脫節。
一旦完全脫離實質貿易,單純的金融行為無法創造出真正價值。操縱金融造成的貨幣聚積,就是泡沫。泡沫永遠不可能帶來真正的經濟繁榮。
貿易與金融,有如食物和香氣。氣味通常伴隨實物。聞得到香氣的地方,應該有食物。但在今天則未必:因為人發明了香精。那麽,完全依仗金融手段,試圖挽救經濟的做法,又像什麽?那好像,教人全憑著呼吸香味而感到飽足。而且,這香味還不是真正食物的氣味,而是香精的氣味。
這就是西方央行競相做的。

日本央行并没有加息。它所做的是提高日本国债收益率。理论上,这么做能够吸引买方支付日元,增持日本国债,使市场上流通日元减少,达到与加息同样的作用。加大日元市面流通,降低日元汇率,其实是鼓励他国投资日本;而收紧日元流通,提高日元汇率,则有助增强日本自身投资能力。但提高国债收益率与加息不同的是,加息是增加银行负债,减弱银行投资能力。提高国债收益率,则是提高政府债务,同时使政府持有货币资产,投资能力提高。日本央行采取行动的时机,正值日本政府意欲大规模上调军费,追随美国将产业链回迁本国,或至少与中国脱钩的当口。日本政府必然将新持资本,用以新增军费开支,或者对脱离中国,回迁本国的产业发放补贴。

对俄国而言,乌克兰战争陷入僵局。地面部队无法推进,远程打击绩效不彰。俄国维持战争所需的财力支撑,极大依赖能源出口。西方石油限价和俄欧天然气海陆管道接连被炸,严重压缩了俄国资金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梅德韦杰夫携普京信函,事先全无预报,突然访华。普京书信内容自然不会公布,但普京决计不会在战事吃紧的关头,分出闲暇,写一封大旨讴歌俄中友谊的信,托梅带给中国首脑。之所以没有亲往,是为了避免后效在俄民间造成普京向中国求援的印象。普京极可能在信中请求中国尽快居中调停,以结束战争。梅会同中国当局协商的话题,当然会涵纳扩大对俄采购,甚至有可能包括同中国一起倡议联合国,向乌克兰派驻维和部队。倘若成功,可以想见,维和部队仍会以俄国目前在乌部队为主体,以领土谈判为目的。虽然会遭到英美否决,但只要以维和名义提出,足以令后者因妨害和平,遭受诟病。对于中国而言,俄乌僵局同样是变数不断的不利局面。如果俄国实力遭到大幅度削弱,西方势力通过乌克兰直抵俄国,中国必然有唇亡齿寒的感受。一旦普京明确发声,请求中国介入俄乌,那么,无论时机和必要性,都已经充分成熟。唯一的问题,只是参与形式,即是否采用联合国或其它国际组织名义等。不过这些都是细枝末节。

新年只会从旧年里来,其实也不过是旧年的延续。旧年发生的祸患,新年将至,并无好转的迹象,恶化的信号却层出不穷。世界仍旧趋向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一月份值得关注的动向有:1.达沃斯年会。相比往年的显贵云集,去年无任何国家元首莅临的达沃斯只得惨淡经营。如果今年仍旧如是,则是各国当局普遍不认为世界处在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信号。经济合作,贸易往来难有改观;经济对抗,贸易制裁则会相应激化。冲突场合有:西方-中国, 和西方内部的欧洲-英美。稳定场合有:中国-非洲,中国-中亚,中国-中东, 中国-东盟。2.美国会换届。自20年始,美国政局的一大趋势是,选举周期延长,施政周期缩短。前者促使两党对立,后者要求两党协作。自拜登政府上任,共和党立即着手准备今年中期选举,使得拜登20年竞选时提出的政治议程或延宕至今,或胎死腹中。23年共和党接手众议院,马上会开始筹备24年大选。美国将提前近两年进入大选氛围。在此局面下,两党将围绕歧异议题激战,同时本着共识议题竞争。对华强硬,属于两党共识议题,党际竞争将空前激烈。麦卡锡扬言,就职后会立刻窜访台湾。目前不知会在布林肯,耶伦的既定访华前,还是之后。如在之后,那么虽具破坏性,尚可能保有转圜余地;如在之前,那么布林肯和耶伦的访华也就笃定不会发生,而且紧张气氛将立即升至空前。

西方总在说,中国意欲重塑世界秩序。这正是西方一直忧心,但中国一直欠缺的。在主要国家分化形成阵营的过程中,中国甘于处在被动,任由美俄主导。甚至土耳其,重塑世界秩序的意愿也显然比中国强烈。假如中国真的想要重塑世界秩序,那么在当前,必然采取的行动会有1.以联合国名义成立维和部队,进驻乌克兰,调停俄乌;2.在由此带来的西方民间青睐的气氛下,迅速接管台湾;以及3.以朝鲜半岛无核化,日本国家正常化为动议,要求驻日驻韩美军全部撤离,将美国彻底驱出东亚。唯有如此,才可称真正形成了由中国主导的,贯穿欧亚大陆至太平洋西岸的国际秩序。然而,中国却从来连一丝一毫的尝试也没有。中国当局不知是否认识到,在战争不可避免的前提下,让战争进入自己主导的步调是最有利的情况。这是美国一刻不停的进行着的。继续听任,不可能避免战争,只能陷入更深的窘迫。对美国“中国意图重塑世界秩序”的指称,红楼梦里的晴雯早有最贴切的回答:“既担了虚名,又没了远限,早知如此,当日”。当日如何,晴雯未及明说。但也不用明说。而且当日该做的,现在开始做,也好过永远都不做。

当前世界,国家的经济或依赖制造业,或依赖金融业。前者由实体货品交易驱动,后者靠货币资本交易运转。实体产业兴盛为一国货币提供坚实支撑,使得该国货币在国际间流通性增大,从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然而,金融行业的扩张,却不会自发反哺实体制造产业,相反会将后者逼至山穷水尽的窘境。这便是为什么,英美两个率先取得制造业领先地位的国家,一旦转以金融产业为优先,实体制造行业遂日趋式微,且难以再度扶持。制造业保持发达的日本,由于对美国的从属地位,货币也不得不成为美元的附庸。这反而使日本避免了对金融业的病态依赖。类似的例子还有德国,制造业虽然长期领先,但所在组织欧盟的货币亦一再遭受美元和英镑的联手挤压。所以也未转作以金融为主的经济体,因而不致遭受金融风暴的严重冲击。(如果德国试图以自身实体经济,支持整个欧盟的金融,则另当别论。)英美金融行业的固疾,已然病入膏肓。货币及其衍生品,包括债券,股票,已经全面陷入流通阻滞。由于物价上涨,消费承压,银行加息,货币脱离市场,流通减少;股市走低,投资人纷纷抛售减持,股票滞销;同时,国债因为本国央行加息,使得他国急于套现,出手债券犹恐不及,增持更是乏人问津。金融行业整体趋于瘫痪,又没有实体制造业可以施以援手,后果只能是英美作为经济体乃至国家的彻底崩溃。在此情况下,它们比谁都需要对外战争转移国内压力。正因为此,它们一刻不停的在全球各地鼓动战争。

封城,关停,限行,禁足,收治,清零,这一些在目前看来,只是中国短时期内的防疫手段。真正的长期防疫策略,是择时染疫 - 选择时机,放任全民染疫。这时机便是当前。可以回顾一下病毒的演变,19年底原始株种出现时,致死率极强。Delta变种出现后,传播性增强,致死率开始相应下降。印度发生大规模染疫死亡后,奥密克戎产生。这可以说是以印度人的大量死亡催生的最终变种。其特点是传播性强至顶峰,致死率也降至谷底。奥密克戎处于稳定传播期后,中国选择坐视全民染疫。虽然中国疫苗接种率不高,疫苗的重症防护性也不强,但就目前来看,染疫后的人群尽管症状痛苦,却并未严重危及生命。而且,在中国此轮大基数传播过后,病毒致死率和症状还将进一步下降。届时,新冠可能完全等同流感。疫苗的需求也将微不足道。核酸检测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疫苗厂商在西方大把捞钱。随着中国解禁,西方的宣传从抨击侵害人身自由,转变成轻视公民生命,明显还抱有向中国当局推销疫苗的一线希望。可是后者显然是斩钉截铁的不买。

从全民军事化管理,到全面自由化,转变只在一周之间。一周左右的时间,能够发生什么足以促成这一改变?能动性要么来自国际,要么源于国内。国际压力如果足以导致这样的结果,早就应该发生了,没理由延宕至今。那么动力只能产生在国内。当然外媒及其拥趸会讴歌打印纸运动。但这大多数人获悉后还未及出门看热闹,参与者就作鸟兽散的小场面,真能有此能量?同期发生的国内大事,就是江泽民之死。江的死,在民间造成了一种舆论氛围,称“江治下虽然腐败,至少自由。总比现在好。”很快,当局一面恢复江时期的自由,一面采取了若干人事变动步骤。其中有一个变化非常耐人寻味:官方分三天发出一句话新闻,其一,陈敏尔不再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其二,原浙江省委书记,新晋政治局委员袁家军任重庆市委书记;其三,李鸿忠不再担任天津市委书记,陈敏尔接任。将一则人事变动,拆分成三部分,分三天公布,目的自然是降低影响。针对谁的影响?自然是江势力在政治局内的唯一残余,李鸿忠。如果要清除江系势力,那么是在民心思江的氛围下进行,还是在民意中立的环境下操作有利?答案不言自明。这就是目前自由的缘起。

美国人说,美元是它们的货币,也是世界的麻烦。得意得太早了。货币的本质,是主权国家在本国境内开展贸易,并对贸易予以刺激和约束的调整工具。允许本国货币在境外流通,固然可以在国际交易中获取红利,但同时也付出了隐性的沉重代价。这代价即是:放弃了货币对本国经济的调整功能。之所以说这代价隐性,是因为在无严重国际性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很难觉察。然而,新冠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冲击,让这一代价变得空前明显且突出。体现在:美货币发行方,即美联储,以对抗通货膨胀的名义,试图抑制物价上涨。在长达一年期间,采取多轮加息,直到年终最后一个月,平抑本国物价才有了初步显性作用。这是因为:早期加息的效果,是吸引境外货币回流,而不是预期的境内货币存贮。时至今日,加息造成美国银行利率上扬,银行负债增加,投资能力减弱;美国债利率高企,意味着各方都在减持美国债,兑现美元,造成美政府举债能力下降,投资能力疲软;美国股市进入熊市,表明个人投资者因股票资产贬值,纷纷从股市撤资,投资能力和意愿均受到重挫。理论上,具有投资能力的三方,银行,政府,个人都因货币政策遭受严重打击。今后还有谁能够投资拉动经济?美国人对美元的判断,目下应该修正为:它们自己的货币,它们自己的麻烦。活该。

FTX破产。赵长鹏的币安的资产负债也开始遭到质疑。加密货币市场开始崩溃,但抄底也已经开始。抄底买家是老牌投行,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它们并不会干预并接手加密货币目前参与的金融活动。相反,投行会促进加密货币的根基技术同它目前的金融活动完全剥离。这意味着加密货币的金融价值可能彻底归零。届时,从该行业净身出户的技术持有者会被投行以极低代价收编。而赵长鹏,SBF之流的最终归宿 - 即使SBF判刑收监,释放之后 - 正是这些老牌投行的技术顾问职务。毕竟,只有这些年深日久在金融市场经营的老牌投行,才真正有可能开展秘密资本交易,值得以加密方式运营。至于这些交易是否合法,则是另一回事。但如果合法,何须秘密。

马斯克对推特的施虐性改造,已经摧毁了推特作为新闻自媒体的信用。据马个人所言,强制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对标微信。它似乎对微信有着严重误解:微信并不是一款纯粹的应用,而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腾讯的软体只是主干,数以万计的第三方程序 - 其中不乏中国各级官方机构的贡献,才是繁茂的枝叶,灿烂的花朵,累累的硕果。微信的蔚为大观,来自年深日久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能够一蹴而就。而且,一旦脱离了中国的土壤,它的成功极难移植到其它国家。这首先是因为只有中国人接受公务与私事的一体化平台。西方国家适应公私分明,互不牵涉的民众并不能容忍这样的形式。其次,如何号召第三方针对一个特定的母体平台编写程序?假如这平台是推特,作它的第三方程序,比作apple和android商店的独立程序有何好处?更何况,如何使美国各级政府也如中国政府一样,广泛通过第三方小程序治民理政?中国微信和日本雅虎,其成功都是坚实的植根所在国国情的范例。国情不能移植,因而它们的成功也无法移植。

摩洛哥VS法国。殖民地VS宗主国。摩洛哥,以独立的名义,胜利。

中国-中东峰会结束。人民币结算原油贸易,是否存在协议,其说不一。但确实存在的,是大量基础建设项目协议。这些项目为人民币购买原油提供了实际可操作性:中方可以向沙特支付人民币购油,沙特再将从原油交易中获得的人民币付给中国,购买基建所需的材料,并雇佣劳动力。这过程中完全不需要美元的参与。甚至货币的角色都可以彻底去除,因为双方可以互予优惠/折扣的形式,完成实质上的以物易物。在这情况下,人民币石油贸易协议,刺激美国的象征意义,大于中国中东经济往来的实际意义。本不是非签不可。至于今后具体交易情形,如果仍用美元结算,那么此次协议中,中国加增的石油采买,必然可在美国控制的swift系统中追踪到。倘若其后swift的记录内,并没有中国加购的迹象,那么中国和沙特采取了排除美元在外的交易形式,也就不言可知了。

显示更早内容
茶码

茶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