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功勋》中的屠呦呦章节,再现了屠呦呦当年的一例实验:从中药材常山中提取的常山碱,杀灭疟原虫能力是奎宁的百倍。尽管奎宁和常山碱都不能根除疟原虫,但都曾在一个时期被称为抗疟特效药。自屠呦呦用乙醚萃取青蒿素成功,特效药被重新定义:快速,彻底杀灭病原,且永不反弹。奎宁和常山从此被人遗忘。特效药的历史,在短短三年期间,已经围绕新冠疫情中几度再现。从疫情最初爆发,呼声便甚嚣尘上的人民的希望,瑞德西韦,到欧洲极力鼓吹的羟基氯喹,到默克大张旗鼓的开发,最终偃旗息鼓,宣告失败的莫匹德韦,再到今天中国人望眼欲穿的辉瑞paxlovid,无不是各领风骚一时间。何妨回顾一下paxlovid不长的历史:去年,2021年11月,临床试验开始。今年4月至6月,试验结果公布,媒体报道药效未达预期,对比安慰剂,效果不显著,不足以成为特效药。其后,辉瑞展开运作,取得美紧急使用授权。并以“症状出现三天内给药”为前提,强调“用药后28天死亡数较低”,极力塑造特效药形象。媒体早前发布(包括微信公众号)的有关药效不彰的报道,全被删除。辉瑞公关手段,可见一斑。不过,仅凭这所谓“特效药”的前提后缀可知,Paxlovid之于新冠,应似奎宁和常山碱之于疟疾,是有效药而非特效药。可能具有强反复性,长期隐性不良反应等弊病。然而,公众先后追捧的如此特效药已经何其太多,无所谓再多这么一个。话又说回来,现在谁想要瑞德西韦?或者羟基氯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