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8
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 /paɪˈθæɡərəs/),古希臘哲學家與數學家。 畢達哥拉斯著迷於數字的各種關係與度量方式,認為萬物本源於「數」,既可解釋抽象概念,也可說明自然現象。他認為,數也是音韻和語言的本質;數與數間充滿的規律與秩序,更可說明宇宙運行原理。 遵守數與數之間所形成的「和諧」,即是所有希臘人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 「畢式定理」即因他命名。
附圖:Bust of Pythagoras of Samos in the Capitoline Museums, Rome
h.7
阿那克西美尼對冷熱的闡釋,來自於他對日常生活中某些現象的觀察。雖然他的理論在今天看來仍然幼稚,但與他的前輩一樣,他的主要貢獻在於創立了研究範式。這種「把紛繁的現象歸結在一個統一的理論框架之下」的研究思路,沿用至今。
A C Grayling這樣評價阿那克西美尼的貢獻:
The observation that air blown through pressed-together lips is cool, but warm when exhaled from an open mouth, is verifiable: one can do the simple experiment and feel the proof on the back of one’s hand. This shows that Anaximenes’ views were attempts to make sense of observation, and – this is the significant point – doing so in a systematic, inclusive theory that brought all phenomena together into a single explanatory framework constrained by those observable facts. That the resources both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for devising such a framework were primitive – these thinkers were starting from scratch – only makes one admire them more.
今天的人們已經把這種思維方式視作理所當然了。但若回到那個時代去審視,迷信神明和權威才是主流。米利都三巨人踩下了通往文明之路的最早一批腳印,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這樣後世才得以披荊斬棘、大踏步地向前走。
古希臘當之無愧是現代文明的唯一搖籃!(古希臘文明的崇高地位,並不在於他們有什麼高超的技術發明——同時期的古中國技術水平也很亮眼。最重要的,永遠是思想!思想!思想!)
h.6
阿那克西美尼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與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一樣,阿那克西美尼也認為萬物有一個單一本原,他與泰勒斯類似,主張一種物質性的本原,他將氣作為本原(air as the Arche)。氣比泰勒斯主張的水更難定型、更無所不在,但是又不像阿那克西曼德的「無定」那樣無以名狀、難以觸及。阿那克西美尼認為氣具有更大的確定性,通過「凝聚」和「稀釋」兩種作用而生成萬物。氣的運動和凝聚相繼產生風、雲、雨、水、土、石,而氣稀釋則成為火;凝聚與冷聯繫,稀釋與熱聯繫。阿那克西美尼用比前人更加「科學」和「自然」的方式提出了宇宙生成變化的詳細機制,這也成為希臘早期宇宙論的標準模式。
阿那克西美尼還首次將氣與呼吸的氣息並舉,將氣息作為運動著的萬物的靈魂,既賦予萬物生命,又是萬物的神靈。因此,阿那克西美尼對於兩位米利都前輩的發展在於,他不僅為萬物的起源、變遷與歸宿找到一個確定的本原,而且還力圖用可觀察的日常經驗來解釋這個本原的運動以及生成萬物的過程,將日常經驗內容與萬物特性歸結為某些對立特性;他還進一步將氣本原作為解釋非物質性的生命力的原因,而最初的哲學家泰勒斯僅僅只是提出萬物是充滿著「神」的。
附圖是《紐倫堡編年史》裡的阿那克西美尼畫像。
h.5
阿那克西曼德是泰勒斯的學生,其撰寫的《論自然》一書是古希臘第一個論述宇宙系統的著作。與泰勒斯一樣,阿那克西曼德也試圖尋找某種構造萬物的本原,但是他反對將水、火這樣的可感物質作為本原,因為這些有具體性質的元素很難解釋相反的性質,比如水的特性很難解釋火,而且可感的水也很難避免在數量上的有限性與形體上的消亡。
阿那克西曼德看到了水本原說的局限性,認識到世界萬物及性質的多樣性不能歸結為某一特定的物質和屬性,只有那種超越了具體的物質形態的原始混沌體,才是萬物的本原,他將這種混沌體稱為「無定」(apeiron)。他把「無定」分化成萬物的過程當作生成,把與之相反的萬物復歸於「無定」的過程當作消亡,生成與消亡共同構成世界的運動。(中國人看到這,是不是覺得眼熟?)
阿那克西曼德在哲學以外也成就斐然:據說他繪製了史上第一張地圖、第一張星象圖,製造了古希臘的第一個日晷,還提出了最早的物種演化的觀點。
附圖是AI畫的apeiron想象圖。
h.4
泰勒斯之後必學的兩個哲學家,名字有點相近。
第一個叫Anaximander /əˌnæksɪˈmændə/,中文翻譯為「阿那克西曼德」。
第二個叫Anaximenes /ˌænækˈsɪməˌniːz/,中文翻譯為「阿那克西美尼」。
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對這兩位人物有非常簡略的描述,可作為對兩人的第一印象。
Anaximander: Greek philosopher, astronomer, and mathematician who believed the first principle of the world to be the Infinite.
Anaximenes: Greek philosopher who believed air to be the primary substance.
我自己發明了一個助記法:Anaximenes和Thales都是以-es結尾,所以主張也異曲同工(air或water是世界本原)。
這三位都是米利都人,所以名字後面都可以加上「of Miletus」。
歷史上的米利都,現今在土耳其Aydın省境內(即Anatolia西岸)。下面附上地圖和TurkishMuseums.com網站的相關截圖。
h.3
再補充兩個泰勒斯的事跡。
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政治學》中也講了一個故事:泰勒斯由於精通天象,所以還在冬天的時候就知道來年的橄欖要有一場大豐收。於是,他將他所有的錢拿來作為租用丘斯和米利都的全部橄欖榨油器的押金。由於當時沒有人跟他爭價,所以他的租價是很低的。到了收穫的時節,突然間需要許多榨油器,他就恣意地抬高價錢,於是賺了一大筆。泰勒斯向世界證明了,只要哲學家們願意,就很容易發財致富,但他們的雄心卻是屬於另外的一種。
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的著作《歷史》中則提到這樣一個傳奇事件:美索不達米亞的兩個部族呂底亞人(Lydians)和米堤亞人(Medes)連續打了5年惡仗,未見勝負。米利都的智者泰勒斯預先知道將會有日食發生,便警告雙方說上天反對戰爭,如果不停戰,某一天他們的光明就會被奪走。在雙方交戰第6年的某一天,忽然間天昏地暗、黑夜驟臨。戰士們大為驚恐,認定這是上天發出的警告,於是紛紛拋下武器,停戰議和。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裡對泰勒斯的貢獻有一段很精準的描述,抄錄在此:
Thales’ significance lies less in his choice of water as the essential substance than in his attempt to explain nature by the simplification of phenomena and in his search for causes within nature itself rather than in the caprices of anthropomorphic gods. Like his successors the philosophers Anaximander (610–546/545 BCE) and Anaximenes of Miletus (flourished c. 545 BCE), Thales is important in bridging the worlds of myth and reason.
caprice /kəˈpriːs/: A caprice is an unexpected action or decision which has no strong reason or purpose.
anthropomorphic /ˌænθrəpəˈmɔːfɪk/: treating gods, animals or objects as if they had human qualities
h.2
柏拉圖《對話錄》中的《泰阿泰德篇》(Theaetetus)就有關於泰勒斯的記載。有一次他只顧仰望星空觀天象,而不小心掉進了井裡,他的女僕把他救上來後嘲笑他只顧看天上的星辰,又怎麼能看見腳下的大地呢。這是柏拉圖用來引證哲學家在眾人眼中的形象的例子。
A C Grayling對此故事有一個猜想:The story of the well might have its roots in the fact that if you descend to the bottom of a well, you can see the stars even in daylight.
附圖摘自最著名的柏拉圖全集英譯本,John Cooper主編。
《泰阿泰德篇》和知識論有關。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和數學家泰阿泰德討論什麼是知識。蘇格拉底幫助泰阿泰德認識到他對知識下的三個定義:「知識就是感覺」、「知識是正確的信念」和「知識是經過說理的信念」,但這三個定義似乎都無法令人滿意。
h.1
學習西方哲學史,一般都是以泰勒斯 Thales /ˈθeɪliːz/ 開頭。
泰勒斯出生於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希臘城邦米利都(Miletus /mɪˈliːtəs/)。在這個位於今日土耳其海岸附近的繁榮港口,泰勒斯創立了首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Milesian /maɪˈliːzɪən/ school),憑著個人的顯赫功績,很快便成為聞名全希臘的傑出人物,與其他名人一同譽為「希臘七賢」。
泰勒斯早年過著商旅生活,曾遊歷古埃及,跟當地祭師學習數學知識。在這次旅行中,泰勒斯做了一項令當地人震驚的事蹟。他想到辦法如何測量金字塔的高度:只要當一個人的身高與影長相等的時候,測量金字塔影子的長度,便是它的高度。這個如今看起來簡單的三角形定理,對當時的人來說卻是匪夷所思。
泰勒斯還發現不少重要的幾何學定理,泰勒斯定理(Thales' theorem)——直徑所對的圓周角是直角——便是用他的名字命名。事實上,泰勒斯亦是首位將數學建立成演繹學科的人。雖然埃及人早就有幾何學,但他們的幾何學只停留在描述某些特定的經驗現象上(譬如測量土地)。泰勒斯把這些經驗現象概括成具普遍性的幾何學定理,並嘗試運用演繹推論證明其正確,這在數學史上是劃時代的進步。
歷史上的大人物難免會有一些可疑的傳說。事實上,泰勒斯本人並沒有留下任何作品。不論上面的逸聞,以及他的思想,都是來自於少量二手資料的記載。但無論如何,泰勒斯的歷史地位已無可動搖。從亞里士多德至今,學者都公認泰勒斯為第一位哲學家,因為他的確為人類開啟了全新的思想領域。
泰勒斯到底提出了什麼主張,使得他獲得了「第一位哲學家」的稱號呢?你猜一萬次也不會猜中,答案是「水是萬物的本原」。也許對你來說,實在沒有比這句話更糟糕與離譜的了。居然有人會認真主張「世間萬物都是由水構成」,還因而被公認為第一位哲學家,難道哲學家真的都是瘋子?我們先不要倉促判斷,不妨瞭解泰勒斯提出這荒唐主張的背後思路。
泰勒斯之所以主張「水是萬物的本原」,是因為他想回答「本原是什麼?」這問題。「本原」是古希臘哲學裡提出的第一個哲學範疇,希臘原文arche /ˈɑːrki/,意謂「開始、開端、起源」。換句現代話說,泰勒斯希望知道事物的本質是什麼,或者說,哪種物質構成了萬物?
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疑惑?因為他發現,世界上存在著種不同的事物,例如土壤、雲與海洋。有時候,這些事物又會轉變成另一些事物,不過它們在某方面卻依然相似。他需要解釋這些現象。
泰勒斯認為,無論這些事物之間有多大差異,它們之中仍然有一種元素是這些東西的基礎。同時,在事物的變化之中也一定包含了某種不變的元素。這個元素便是構成宇宙萬物與變化的「本原」。而他的答案便是「水」。
當然,在現今物理學看來,泰勒斯的觀察與推測是錯誤與幼稚的,既然如此,為什麼先賢們仍推泰勒斯為西方哲學的開山鼻祖呢?po主認為,泰勒斯的主要貢獻在於指明方向、開闢道路。
A C Grayling在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中說得很好,抄錄在此:
He did not rely on legends, myths, ancient scriptures, teachings or traditions. He relied instead on observation and reason. That is why he is the first philosopher.
t.1
Thomas Nagel於1987年出版的小冊子《What Does It All Mean?》,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這是一本哲學入門書,把讀者帶入一個充滿了無數個問號的世界,卻又不公佈任何答案,而只是啟發思考。下面這段話很淺顯,算是我童年時期的哲學啟蒙了,但其實觸及了epistemology和ontology:
If you think about it, the inside of your own mind is the only thing you can be sure of. Whatever you believe — whether it's about the sun, moon, and stars, the house and neighbourhood in which you live, history, science, other people, even the existence of your own body — is based on your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feelings and sense impressions. That's all you have to go on directly, whether you see the book in your hands, or feel the floor under your feet, or remember that George Washington was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r that water is H2O. Everything else is farther away from you than your inner experiences and thoughts, and reaches you only through them.
後續兩段也非常精彩,見附圖。高亮是我自己加上的。
☆一個業餘哲學愛好者的西哲學習筆記☆
全部貼文分屬四個系列:
h系列 = 西方哲學史;
t系列 = 碎片化的學習與思考;
r系列 = 對學習哲學有裨益的歷史、藝術與宗教知識;
l系列 = 邏輯學筆記;
p系列 = 現代政治學筆記(以澳大利亞為例);
m系列 = po主雜感與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