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夏天快要过去了,下单了防晒伞 :cat_dog:

cherise 转嘟
cherise 转嘟

“历史局限性”这个东西,偶尔存在,但多数是托词。
拿活人殉葬的时代离当今的文明世界够远了吧?但是,那时候的人也并不是不知道人殉是多么恐怖、缺德的事——
交交黄鸟,止于棘。
谁从穆公?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百夫之特。
临其穴,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当时真正的王公贵胄们,也绝没有谁自己想去给别人殉葬。由此可见,各个阶层都公认活人被当作殉葬品是件很惨的事。大人物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肆意把惨死的结局强加在他人身上,无论在什么时代,这怎么就不是一种严重的恶行?
至于把几十年前发生的逼迫女人结婚这种事都解释成时代局限性,就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哪怕是在礼法森严的古代,青年男女追求爱情、控诉婚姻不自由也是各种文艺作品中极其常见的题材。等时间线发展到二十世纪,大批量地强迫女性嫁给她们根本不爱的人,反而还成了所谓历史局限性的结果?还因此就变得可以原谅了?你五千年文明古国在几十年前是属于什么蛮荒时代对吧?

cherise 转嘟

听到老人说再忍忍,等开完二十大就好了,等习近平连任就好了。真好笑,仿佛生活在什么现代版的成语故事中。凭什么相信到那个时候真的会好起来呢?当初民间口口相传什么打完疫苗就不用被限制被封锁,结果接种过的人有恢复任何自由吗?事实上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诺过到达某个节点满足某个条件实现某个指标就会如何改变,这些只是坐牢者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网络上还有愚蠢的人颠倒黑白,把人权受侵犯归咎于别人拒绝聚集采样或者拒绝接种疫苗。依我看还不如说就是因为老老实实配合的人太多而刺儿头太少,荒谬的措施才会推行下去。

我毕业前几年看古言小说的时候,非常容易被感动的一种戏码是女主家族忠君爱国却被污蔑陷害通敌叛国,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男主明里暗里的帮助下,历经万难带着全族老小来到皇城下,血洒城墙滚过砧板终于敲响登闻鼓,大雪纷飞中一群人跪个三天三夜,鼓动民意终于逼得今上承认当年之事是自己听信小人谗言,为女主翻案。
古代终极理想化浪漫化上访。

微博发现有趣/嘴毒人类但不能点赞关注转发是我玩微博最痛苦的时刻 :sad_cat:

cherise 转嘟

毁掉 alive.bar 十分容易。两千个网评员杀进来,每天各发一条粉红言论,足以把「本站时间轴」全部内容屠版;起初这会引发正常用户的愤怒,大家会用种种姿势进行反击——嘲讽的、抗议的、谩骂的、倡议的,然而网评员们不会因此受到伤害,他们只会在统一的指令要求下,确保这些反击嘟文下方的评论多数是具备攻击性的、立场坚定粉红的、引发极度不适的(他们甚至会互动),很快一个正常用户就会意兴阑珊,如同大家今日对微博的意兴阑珊。

只需数月时间,alive.bar 就会被多数正常用户放弃(因为一位正常用户每天看到的内容只有两类,一类是本站时间轴里清一色的粉红言论,一类是自己或自己关注的老用户评论下方一边倒的谩骂),该站点被网评员占领,成为又一个「夺取舆论宣传阵地」的成功案例。随着时间进展,新一批用户里会自然诞生出很多自发性的粉红,因为这就是该站点彼时的社区氛围所鼓励的。

alive.bar 今天没有遭遇这些,只是因为它还不足以被定性为「需要占领」。

文明与体面从来都是脆弱的,从来都是需要被守护的。

cherise 转嘟

天朝特别搞笑的一点就是该严肃的不严肃,该放松的不放松。娱乐文体明星,别管出了啥事儿,都煞有介事的发个“公告”,有的还盖个经纪公司的红头公章,这不应该是明星跟粉丝们在社交媒体上互动一下就行的事儿嘛。反观政府公共部门,不管是封小区还是改健康码,没有任何书面的东西,顶破天发个微博,一看势头不对立刻就删了,难道不应该各种行政令都在官方网站上永远存储嘛?谁签发的,按哪条法律签发的,有效时间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取消或者撤销的原因是什么,法律依据是什么,都必须都说清楚啊。

下班时天气好好,心情也很好。
看点评上是这家店也想吃那家店也想吃,逛街的时候是不想吃这个也不想吃那个。好容易有想要走进一家店的欲望,门上贴着:请绕至前门扫健康码。

cherise 转嘟

关于# 或者#亲密关系,有一句话想印成传单在街头分发。为了避免被城管抓,现打印成嘟文在长毛象嘟嘟:

「让别人痛苦,那是虐待,不是爱。」

就是一句很简单的话。在父母“为你好”的时候,在被恋人PUA/精神虐待/情感勒索的时候,在被朋友评价为“你太敏感了”的时候,在自我怀疑的时候,把这句话默念一遍就好了。

如果ta们说自己是爱你,那这份“爱”只能叫“中国特色关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民主制度是一路货色。——这样类比就很清晰了。

最后强调一遍:

「让别人痛苦,那是虐待,不是爱。」

无论世界变好变坏,我都要数着时辰一天刷三次牙,蛀牙依然势不可挡😢

cherise 转嘟

咏史 李梦唐
高阁垂裳调鼎时,可怜天下有微词。
覆舟水是苍生泪,不到横流君不知。

朋友圈已经有人在说,还不如居委会厉害,那不让你进是真的进不来 :cat_dog:

cherise 转嘟

《二舅》没什么好讨论的了吧,制作团队里有他妈的新华社,安的什么心不都明摆着吗。就是官方给你弄了点猪食,欢天喜地叫你吃下去,而你就忍着非要吃这一口,装模作样用八百种方式跟它告状说不好吃。敢不敢掀桌子。

我昨天读《聊斋·雷曹》,忍着没说,但这他妈不就是你的古代版二舅,但我还能说点什么——认命,懦弱和犬儒?哪个词都不对。好痛,不止我一个,牙齿打落往肚里吞的憋屈。

在这个《雷曹》的故事里,时代对一个人的倾轧也只是短短一行字:而潦倒场屋,战辄北。无何,夏遘疫卒,家贫不能葬。不敢多说别的了,只能算他倒霉。主人公也不敢,思来想去,也只有“文如平子尚碌碌以没,而况于我?…戚戚终岁,恐先狗马填沟壑,负此生矣,不如早自图也。”

看到这里,不就是二舅。再想起诸位看客嘴脸,“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我要当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我无话可说,祝各位用餐愉快,小心吃太快噎死。

但是蒲松龄给了这个故事什么呢,他让这个丧失同伴的主角活下来,从考取功名的美梦中醒悟,又因救济雷神而获其报恩,上天游玩了一圈,为遭遇干旱之苦的故乡施雨,在巧合下摘的一颗星,飞入妻子口中,感而怀孕,竟是不幸过世的同伴转生。

是慈悲。

cherise 转嘟

二舅的另一种可能。

一端是治愈全中国精神内耗的苦难赞美,
一端是被非人化的活化石群体,
夹在其中的是无数沉默忍耐认了命的承受各种人祸的人。

附图来源,杜斌《上访者:中国以法治国下幸存的活化石》

cherise 转嘟

看了大家在说的「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放到一半就想作为残障者我完全也可以拿自己的经历当素材拍一条这样的视频。但是只能拍出前一半,拍不了后一半。

为什么呢?因为后面我run到了正常的国家生活啊。社会免费提供了我需要的支持,我在读书和工作上得到了跟健人接近同等的机会,也遇到了平等待我不会因为残障就认为我低人一等的伴侣。即使生活多一些残障带来的不便,也是过着普通的日子,实在无法给观众提供俯视苦难的刻奇优越感。

所以二舅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还有,这条走红视频的内容是一个不幸残疾的天才少年的人生。那么你们猜猜不幸残疾的天才少女们都去了哪里?

她们的人生即使有机会被作为这种视频的素材,会得到像现在这么高的热度吗?

cherise 转嘟

吃苦耐劳、平静承受苦难的中国好人故事,怎么,还没有看腻吗。一遍遍地沉溺在这种不息的感动里,无疑是对自身人性的一种熄火,也是最深切的集体病。这也是李睿珺作品的一种精神局限。对隐忍的苦难如果没有一股向生的力量去破局,往往催泪而无力,循环于驴子拉磨。

看到一篇怀念内娱2019的文章,恍惚问自己2019我在做什么,啊,上半年是早八晚九的课程表做不完的实验写不完的报告,熬好几个大夜做课设,班级散伙饭那天实在太虚酒都不敢喝,当然也有一些独属于十八岁少女隐晦了无痕迹的心动。下半年赶着潮流追了十八楼出道战,CP粉唯粉兜兜转转终于放飞自我欢乐磕CP。年底看网络辟谣和朋友忧心忡忡是不是回家路上要带个口罩,谁知风暴席卷,大家的生活都被搅翻了天,无人幸免。

cherise 转嘟

果然,南京事件完美复制了近年简中恶性暴行的可怕规律。无论是人教插图引发的文化猎巫,还是以唐山为借口的警权扩充,背后都是同一条畸形的路径:
人民受害 - 舆论发酵 -公权介入 - 打压自由

所有被允许的愤怒最后只能汇聚成单一诉求,要求国家公权接管,一种呼吁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的朴素感情。甚至连河南赋红码这种明显由滥用公权力引发的暴行,结论依然是“地方政府不行,中央快接管吧” 。
而公权接管的方式也很简单,首先垄断信息,把后续信息全部封死,再迅雷不及掩耳推出罪魁祸首,以万能的“寻衅滋事罪”草草结案,最后拔出铁锤横扫整片领域。

民众在恐惧愤怒中投入祖国怀抱,祖国趁机握紧人民项背上的铁腕臂弯,这种双向奔赴的死亡拥抱,过于悲壮。

cherise 转嘟

#抑郁自救
分享一个判断内心的方法。

「好喜欢啊!不过/可惜/可是/但是/然而……」
这是很有迷惑性的感觉,它并不适合你。一旦出现转折的声音,这就不是内心真正想要的并且实际能做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种向往或者欲望,只适合欣赏。如果你拥有它,可能会总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它们适合当精神支柱,成为勉励自己的东西,而不适合亲身实践。

「就是它!」
让你怦然心动的生活和事物,一定不会错的。

「真的有人喜欢这样吗?」
当然是接受不了的生活和事物了。它们只会消耗你,千万要远离。

举例:
看村上春树谈他的生活和写作,会觉得很厉害,应该向他学习。但我讨厌跑步,也没法天天早起。

读《双重时间》里采访的一位写巴以冲突的作家,他说一睁眼就觉得要写作啊,不然来不及。这句话击中了我。(作家名字倒忘记了。)

据说李贺背了个锦囊四处游走,有灵感就写下来投入囊中。可能有人会喜欢他的做法,反正我只觉得好累。

总结:我向往规律写作的生活(但不适合),我适合使命感驱动的写作,我不喜欢刻意积累素材。

除了可以参考公众人物,还可以参考书籍和影视作品里的人物事物、生活中和网上看到听到的人物事物。

比如关于情感,哪部电影描绘了我向往的爱情/友谊?哪些情节击中了我?我不喜欢的是什么?

不同方面的事物都可以写一写,以此判断自己向往、适合和不喜欢的分别是什么。向往的生活会有很多,适合自己的却只有一种。找到它,抑郁会离开你。

显示更早内容
茶码

茶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