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琼瑶也对自己的母亲又爱又敬又怕。《新月格格》里的完美正室雁姬其实是母亲的化身,而不是情敌的化身。大雁是忠贞之鸟,一如雁姬的美好。雁姬端庄美丽、相夫教子孝顺婆母,还机智博爱思想超前,解救了一个被夫家强迫殉葬的女仆,而且努达海遇见新月之前,和她一直一夫一妻、非常美满。新月进入雁姬家,雁姬也像疼爱亲女儿一样疼爱她。一般来说,“小三”不会刻画一个完美的正室夫人,但深爱妈妈的女儿会这样刻画自己的母亲。在新月和努达海有情之后,新月也是一个完全臣服、苦苦讨好,满心希望雁姬接纳自己的心情(所以被观众说非常茶),从头到尾,雁姬再怎么针对新月也好,新月还是真心认为雁姬没有错。一般也没有小三对正室是这样的心情(还有一个小证据,刚来时,努达海对新月很好,嫉妒的是努达海的女儿洛琳,而不是妻子雁姬,正说明新月本来的定位就是女儿)。
但是如果联想到琼瑶不管是师生恋还是写小说,都被出身望族、优秀而严厉的妈妈斥责,而琼瑶一边痛恨妈妈偏心妹妹和对自己铁拳铁腕的限制,一边又真心感受到妈妈是为自己好、且自己非常非常渴望自己那些“离经叛道”能得到妈妈的认可。这个心态跟新月简直一模一样。所以,《新月格格》才成了那个奇怪的样子。所以在琼瑶自己心里,最好的结局就是剧里那种雁姬新月和解,努达海抱着两人,三人的眼泪流在一处。
琼瑶这种既恋父又恋母的感觉,在她很多作品里都能找到。
说这个,是要呈现一下,作品跟作者的相关性之密切程度。
在看象友分享的结构化拖延法,里面说道,拖延症患者很少真的什么都不做——但我确实就是会什么都不做,不起床,不吃饭,不洗澡,不上厕所,感觉这种程度就不是单纯的拖延,而是抑郁了
关于启动困难我也大致上明白它是怎么发生的,相信和我一样的人不在少数
根本原因是因为大脑的奖惩机制瘫痪了
一般来说有一件事需要做时你会感受到压力-去做事-压力释放-产生多巴胺-愉悦
大脑靠这样的循环调节机制来形成驱动力
但我小时候的成长是这样的:做好做对是应当的,考高分也是应当的,不管结果多完美都不可以自满不可以骄傲(到底什么是自满什么是骄傲),但是一旦没做好没做对没考高分——完了
【完了】这两个字就像魔咒一样萦绕在每一次哪怕芝麻大的失败之上
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完全依靠负面情绪驱动,靠辱骂自己来驱使自己行动起来,如果做不成这件事我就去死,反正我是废物是败类本来就不配活着,如果做到了,ok,你暂时不是废物了,但那也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最终大脑的奖惩机制彻底罢工了,反正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躺平等死至少还舒服点,于是大脑拒绝执行一切任务,这时候无论怎样辱骂自己,哪怕自残都没有用了。毕竟与这样的生存相比,死要舒服多了
奖惩机制罢工的另一个表现是大脑拒绝接受一切延迟满足——它再也不吃这一套了,因为延迟的满足从来没有到来过,只有即时的快感是可信的,我了解到ADHD有一种症状叫做多巴胺成瘾,应该是类似的感觉
我平时学到的社交技巧是“不要在别人烦恼的时候说自己的事情,即使是所谓的‘我和你一样’也不行,这样很不礼貌很自以为是,别人倾诉的时候,你安静听就好。”
但是实际上在我和朋友的互动中,我们经常在对方烦恼的时候说自己的事情,把安慰对方与说自己的事情混为一谈,并且彼此感觉很舒服。
昨天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
然后我发现了,区别是:我和朋友烦恼的往往是非常小众的事情,小众到我们默认这种边缘化的体验是很难详细描述/很难被别人理解的。也可以说,我们的烦恼分享是有门槛的,只有极少数电波对上的人才能越过这个门槛,真正参与到倾诉/倾听中来。因此在倾听的同时分享自己的经历,表达“我也是”是一个跨越门槛的动作,也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当然还有其它方式跨越门槛,比如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在自己的履历中表明自己可以理解议题,那么不需要再提及自己的经历也可以获得信任。总之,只有双方都相信真的可以交流,之后再倾听才有意义。
很多人讲述自己的烦恼的时候,已经默认自己可以被理解,这些烦恼本身是正当的,是主流大众的,是不需要门槛就可以听懂的,这时候闭嘴安静听是一种礼貌。但是对于更边缘的群体而言,安静本身可能就令人不安(所谓的不支持不反对可能就是这种死了一样的安静感)这时候倾听者讲述自己的事情,就不一定算跑题,也可能是另一种表达“我能听懂”的方式。
今天听了一些播客,分享两期我觉得有意思的。
一个是大声播客的这一期,分析朝鲜目前所采取的外交和内政策略的。而且这个分析还很有深意地对比了中国和朝鲜。
我听完的感觉就是:这就对了嘛!
作为一个独裁者,狠毒残忍是基本素质,但能决定独裁者“成就”上限的其实是眼光和智力。
金正恩就是一个聪明的独裁者,用自己最不缺的资源(人),去换来自己最稀缺的资源(国际地位、军事技术、资金)
但一尊就是一个愚蠢的独裁者,把自己稀缺的资源(金钱)拿出去到处撒,换来的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围堵和剿杀!
所以这几年我对一尊的嘲讽其实掺杂了某些同情。他就不想当下一个毛泽东,在美苏之间纵横捭阖么?
但他就是做不到啊!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8%A2%AB%E4%B8%AD%E5%9B%BD%E5%BD%93%E5%B0%8F%E5%BC%9F%E7%9A%84%E6%9C%9D%E9%B2%9C%E5%A6%82%E4%BD%95%E5%8F%96%E5%BE%97%E5%A5%87%E5%BC%82%E6%88%90%E5%8A%9F/id1737601334?i=1000682009418
另一个就是我很喜欢的台湾的播客,叫做“台湾正发声”,这一期谈到的是台湾前段时间引起很大争议的性别平等事件。
让我觉得很感慨的是,这个播客里没有人用那种很简单的口号去判别事物。
比如中国墙内互联网的性别平等议题,谈来谈去就只剩下“男的就是不行”、“女的就是爱作”之类的毫无营养的东西。
我并不是完全反对这些口号,确实有一些场合讲理已经是没有用的了,比如一个人在网上面临无赖式地疯狂刷屏,那这种一锤定音的口号足够言简意赅,杀伤力十足,确实可以保护自己。
但我想,一个好的社会不能只依靠武器建立起来,该讲点道理的时候也依然存在,这个时候就永远需要有人能放下自己的愤怒和恨意。这样的行为多了,一个健康的社会的基础也才能出现。
而台湾已经做到了。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086-%E5%BB%BA%E4%B8%AD%E4%B8%8D%E6%9C%83%E5%91%8A%E8%A8%B4%E4%BD%A0%E7%9A%84%E4%BA%8B-%E5%BB%BA%E4%B8%AD%E6%A0%A1%E5%8F%8B%E6%9C%83%E8%8F%9C%E5%96%AE-%E5%8E%AD%E5%A5%B3%E6%96%87%E5%8C%96-%E6%80%A7%E5%B9%B3%E6%95%99%E8%82%B2-%E9%99%B3%E5%84%80-%E5%8A%89%E6%96%87-%E9%BB%83%E9%83%81%E8%8A%AC/id1687414617?i=1000683298902
邯郸宫人怨/唐・崔颢
邯郸陌上三月春,暮行逢见一妇人。
自言乡里本燕赵,少小随家西入秦。
母兄怜爱无俦侣,五岁名为阿娇女。
七岁丰茸好颜色,八岁黠惠能言语。
十三兄弟教诗书,十五青楼学歌舞。
我家青楼临道傍,纱窗绮幔暗闻香。
日暮笙歌君驻马,春日妆梳妾断肠。
不用城南使君壻,本求三十侍中郎。
何知汉帝好容色,玉辇携登归建章。
建章宫殿不知数,万户千门深且长。
百堵涂椒接青琐,九华阁道连洞房。
水晶帘箔云母扇,琉璃窗牖玳瑁床。
岁岁年年奉欢宴,娇贵荣华谁不羡。
恩情莫比陈皇后,宠爱全胜赵飞燕。
瑶房侍寝世莫知,金屋更衣人不见。
谁言一朝复一日,君王弃世市朝变。
宫车出葬茂陵田,贱妾独留长信殿。
一朝太子升至尊,宫中人事如掌翻。
同时侍女见谗毁,后来新人莫敢言。
兄弟印绶皆被夺,昔年赏赐不复存。
一旦放归旧乡里,乘车垂泪还入门。
父母愍我曾富贵,嫁与西舍金王孙。
念此翻覆复何道,百年盛衰谁能保。
忆昨尚如春日花,悲今已作秋时草。
少年去去莫停鞭,人生万事由上天。
非我今日独如此,古今歇薄皆共然。
长大的感觉其实很迷人,就像一个人慢慢长出神经、拥有感官。在某个无聊的午后,突然闪回到小时候趴在长辈床头看书的记忆。那些书上的文字关于体制领导、婆媳矛盾、大跃进、开国元勋、中南海野史、毛邓江家事等等。小时候看不懂,只觉得奇怪为何有些人出现频率那么高,有些人的故事也不够有趣,还不如书底的笑话或四格漫画。那时的我怀着蒙昧的天真,愚蠢地扫所有老师的兴,连为早教科普而画的庄子漫画也看不进去。
而如今这些刊物已经不翼而飞,投稿的人和读者都慢慢流失,或成为坟下白骨,或化作噤若寒蝉的黔首。中国人用自身经验不断验证着:统治者的耐心越来越少,日子是越忍越艰难。小时候读的书没能带给我快乐或启发,因为我的启蒙读物是机关干部的太平歌谣和中年男人的武学杂谈。在我人生最天真、最质朴、最鲜嫩的时候,这些书籍为我二十多岁的思想打下基石。故而我看到长牌会想到皮带,看到办公桌会闻到高档香烟的氤氲,看到风韵犹存的三四十岁女人会想到她妆容下消逝的青春和强颜欢笑的生活。
这些经历让我对文字产生呕吐感。我现在才迟钝地觉得,早早认字并非好事,过早聪明也非福气。清醒地看人媾和与懵懂地看人交易其实无异,反而会让你越活越恶心,越活越与世难容。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 今奚为奚据? 奚避奚处? 奚就奚去? 奚乐奚恶?
想起那本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可能生活的问题从来不是智慧是否会导致人的邪恶与哀伤。事实上,灵性觉悟如死亡一般不可被抵挡。上帝比人类更漫不经心地对待哲学,所以我们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因为疾病横死失去智慧,我们甚至可以将智慧带入棺材刻在墓碑上,但在这宽容世情之下隐藏着的是更无法逃避的本质:人究其一生都会被逼着面对自己。我们的精神发达高尚,我们的肉体原始矮小,当行为无法赶上思想的觉悟,人对自身的厌恶便会如地狱一般对自己实行裁决。
天下有至樂無有哉?有可以活身者無有哉? 今奚為奚? 奚避奚處? 奚就奚去? 奚樂奚惡?
#TeenyWeenyPsychDeli
这两天状态又有点崩溃了,所以整理一下我2024年看到的比较推荐的泛心理类书籍,方便我以后给人推书时复制粘贴。有些是重读,有些是新读的。虽然翻了很多,但是实际上看了觉得值得推荐的其实超——少。排名不代表推荐程度,但有一定推荐阅读顺序的意义。
✏️代表适合非专业人士阅读,✒️代表适合专业人士阅读,✒️越多代表对专业难度的强调
(以下为草稿,没列完)
🔻创伤与DID、解离
——单一事件形成的创伤应激
✏️✒️《身体从未忘记》by 巴塞尔·范德考克(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by Bessel van der Kolk):
偏神经生物取向的创伤书,虽然很旧了且并不是我在这个领域最喜欢的书,但是因为语言的生动性、和主流临床取向的贴合(方便读者跟专业人士沟通)在疗法推荐上的具体性和真挚的共情,依然是我在推荐人了解创伤及PTSD时的第一选择
✏️✒️《创伤与复原》by 茱蒂絲·劉易斯·赫曼(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 by Judith Herman):
PTSD研究的奠基作品,女性主义心理学的重要著作,社会取向的创伤研究。适合希望着重理解自身创伤的社会因素来源而不是生物基础的读者,尤其是性创伤、关系暴力创伤和战争创伤读者。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by 彼得·莱文(Trauma and Memory: Brain and Body in a Search for the Living Past: A Practical Guide for Understanding and Working with Traumatic Memory by Peter Levine)
创伤、记忆解离与入侵性记忆的躯体视角。提供了很多新颖的观点,例如抖动等原始反应是正常的警戒系统反应,释放这样的身体反应能减少威胁事件造成长期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可能性性,以及帮助创伤性应激障碍患者恢复。非常好的躯体疗法介绍。
✏️✒️《学会自愈:焦虑、抑郁、创伤和孤独症的自助训练》by 斯坦利·罗森伯格(Accessing the Healing Power of the Vagus Nerve: Self-Help Exercises for Anxiety, Depression, Trauma, and Autism):
同样是躯体疗法的书,有更多自助实操建议,除了创伤也涉及了焦虑、抑郁、孤独症。对于迷走神经系统的介绍很有趣。
——家庭关系、早期生活及长期恶性环境造成的复杂性创伤
✏️✒️《不原谅也没关系》by 皮特·沃克(Complex PTSD: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 by Pete Walker):
非常易读的CPTSD书,从介绍CPTSD再到日常应对,实操性很强,对4F反应的介绍非常棒。
——解离与DID
✏️✒️《从崩溃中拯救我:复杂性创伤患者与治疗师的技能手册》by 苏塞特·波恩、史嘉思、夏安诺(Coping With Trauma-Related Dissociation:Skills Training for Patients and Therapists by Suzette Boon , Kathy Steele, Onno Van Der Hart):
同时适合患者和专业人士阅读的手册。不仅涉及人格结构解离,也包含不构成单独诊断的分离/解离症状(disassociation)。【有很棒很详细的着陆技巧推荐!】实操性强,但是阅读依然有一定难度。
✒️✒️《萦绕不安的自我:人格结构解离与长期心理创伤治疗》by 夏安诺、聂艾乐、史嘉思(The Haunted Self: Structural Dissociation and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Traumatization by Onno Van Der Hart , Ellert R. S. Nijenhuis, Kathy Steele):专业向的人格结构解离书籍,阅读难度较高。译者是龙迪博士哦(只是想说这句话)
🔻依恋关系、人际关系创伤、早期关系创伤和解离
✏️《亲密关系与情感依赖:认清依恋风格、走出情感困境、重整亲密关系》by 阿米尔·莱文、蕾切尔·赫尔勒(Attached: Identify Your Attachment Style and Find Your Perfect Match by Amir Levine, Rachel Heller):
比较好懂且具体的依恋类别介绍。会比较浅,而且有点标签化,但是更加适合非专业人士,是可以接受的入门书
✏️✒️✒️《未竟的依恋:理解和疗愈内在的创伤》by 卡洛斯·皮提亚斯·萨尔瓦 (El daño que se hereda: comprender y abordar la transmisión transgeneracional del trauma. Desclée Dde Brouwer. 256 páginas by Carlos Pitillas Salvá):
我近两年读到的最惊艳的泛心理类书籍。兼顾实证基础和语言生动性的依恋、创伤与解离介绍。每一句话都想要复制粘贴让更多人看到的程度。即使是对没有明显不安全依恋的人,也很可能通过这本书更好地理解创伤传递的过程,为什么自己从一些人际关系互动感受到了伤害,为什么自己会出现特定的反应。详细地拆解了互动的过程而不只是进行类别化的描述。有一定的专业性,阅读时会有点费脑子。另见长推荐嘟文:https://alive.bar/@BlanketW/111562858673185871
🔻暴力、虐待、情绪操控(PUA)、自恋型人格障碍
✏️✒️《治愈隐性虐待:从心理虐待中康复的六阶段之旅》by 香农·托马斯(Healing from Hidden Abuse: A Journey Through the Stages of Recovery from Psychological Abuse by Shannon Thomas):
也是本人的年度推荐。书里提到的不止是你能想到的典型心理虐待(煤气灯、忽冷忽热、语言辱骂贬低),也包括经济控制、肢体暴力、工作中的社交孤立和压榨等。按照不同的阶段详细地介绍了如何识别虐待和从虐待中恢复。在我看来远远胜过大部分畅销的关于心理操纵和自恋者虐待的书。
【⚠️:性暴力相关
虽然我今年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是性暴力,但是我暂时没有读到特别推荐的中文成人/年长青少年性暴力恢复实操类书籍,尤其是长期性性虐待。如果你或身边的人在寻找长期性虐待和性剥削(如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形成亲密关系以服务于自己的心理、性、金钱需求)领域的书,我推荐你读这本,因为研究表明精神操控和隐形虐待是这类虐待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伤害的重要来源。伤害人的当然不止是性暴力,伤害也来自于性剥削前后的精神虐待。即使性伤害没有发生,你也有资格痛苦】
✏️✒️《他为什么打我:家庭暴力的识别与自救》by 伦迪·班克罗夫特(Why Does He Do That?: Inside the Minds of Angry and Controlling Men by Lundy Bancroft):
虽然标题写的是家庭暴力,且内容以异性恋关系中的男性施虐者为主,但是内容适用于家庭暴力以外的亲密关系暴力。让我觉得最获益匪浅的是这本书讲的远远不止肢体暴力,肢体虐待往往伴随着其它形式的虐待,如精神操控、经济控制、社交控制。对于施虐者的心态分析非常精彩,有力地反驳了常见的施虐者自我辩护。即使你没有经历过肢体虐待,你也可能在上述内容中读到熟悉的影子。
🔻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及神经心理学检测
✒️《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指南及检查技术操作规范》by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等主编:
超级清晰好懂的神经系统诊疗汇编!!对于快速厘清各个疾病的核心指征和如何进行鉴别诊断非常有帮助。不过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经验主义的倾向,以典型表现及发展过程描述为主,较少对关键诊断标准进行严格规定,还是要配合最新医学共识指南理解。在检查手段偏好上也和我在英国了解到的有所区别。
✒️ 《临床神经认知及社会功能评估手册》by 金华:
适合用于地图式检索不同认知及社会功能常见的评估工具。但是在功能概述上对于有一定专业基础的读者而言不会有什么新信息,整理得也不尚简略清晰,对于没有基础的读者又会难以理解。对于具体评估工具的介绍也是直接搜索该工具自己的文献或各大学的教学材料会更容易懂。
✏️✒️ 《沈渔邨精神病学》by 陆林主编:
我没有受过精神病学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训练,只有通识性的临床心理训练,所以无法从精神病学的角度评价。但是就我了解到内容而言,从疾病表现、病因到治疗手段概述清晰,且考虑到了疾病发展历史、研究动态和研究限制,语言表达流畅易懂。前半部分的理论基础概述虽然基础简略,但是清晰好理解。
🔻各个心理疗法的入门书
🔻心理与健康干预系统批判与实操
看了柴静对林培瑞关于DEI的采访,对一些事情仍然持保留意见,但真的感觉林培瑞articulate出了现在大学行政系统的一些问题。不公布理由的惩罚是不是一种变相的思想审查,(即使只是在同事之间,因为别人犯了错而在背后talk shit却不和当事人沟通清楚,并且汇报给上级潜在影响了对方的career,这件事当时令我感到害怕,现在想来确实应该警惕,这完全不ethical…)以及,监督体系当然必要,但我时常感到的害怕和不敢犯错究竟是创伤反应还是确有其事……或者说,一个更好的体系应该是如何,就这样想了很多
一些非穆斯林应该知道的一些穆斯林的事情
原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Uin54YWak
中文翻译:https://b23.tv/2YNDNps
关于这位可爱的穆斯林女孩的更多动画可以关注她的instagram: @dakara_ma
“那又会怎么样呢?”
“真的吗?”
感觉很多人经常生活在“如果我做/不做某件事就会有怎样怎样的后果”的恐惧中,到这一步就足以恐吓他们。
我的一点点经验就是继续追问:“那又会怎么样呢?”“真的吗?”
有的人可能在下一条追问中被恐吓住,我的一点点经验是继续追问这两句话。
绝大多数时候的最终结果是:不会怎么样,就算会怎么样也不会真的怎么样,反正就这样,谁也休想让我怎么样。
极少数部分剩下的确实会怎么样的事,再专心去做不迟。
你好,无意辩经和跟戾气太大的人说话,不同意我的牢骚您可以block,多谢你的不打扰。
超级讨厌没有边界感和爱装b的人
”其实他没有变得那么老(只有后脚跟是真正老了),也没有变得那么小。实际情况是:他好像是被魇住了,必须显得老和显得小。身为成年人,却没有负成年人的责任,就只好往老少两端逃遁。
"I‘m open to take another path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