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给象友们推荐一个英文播客positive mind thinking,有关心理调节、焦虑缓解、人际关系成长,每集很短主题都不同,听过比较有用的包括怎么摆脱impostor syndrome, 怎么跳出内耗心态(how to stop ruminating),虽然都是一些鸡汤式的key steps guidance,但有时候听听还是蛮开解的。
我在同城频道里看到有人送养小仓鼠,就收养了一只,送养仓鼠的女生看我是养鼠老手,又问我想不想收养其他鼠,我说我住的地方太小了,也没有精力照顾,就作罢了。
后续这个女生又找我吐槽,说我住的这个区有虐鼠男,把仓鼠的手脚耳朵全部剪掉,眼睛戳瞎,把鼠丢在路边任其自生自灭。
让我想起很多年前,我还在和一群鼠友网络对线某知名虐鼠贴吧,那个虐鼠吧的人,往往会假装成普通的领养人,去领养小女孩们养的仓鼠(很多养仓鼠的都是小孩子,一开始不懂要分笼,就会生一窝,然后送养),然后再把虐鼠致死的视频/图片发给这些女孩子。
当时的科养群里有两个暴躁嘴臭男特别身先士卒,积极和虐鼠吧的变态对线,会接手登录女性送养人的账号,发极致嘴臭语音条,每当虐鼠者发现对线的是男人时,就很快偃旗息鼓、拉黑了事。
那种纯虐鼠,不发给送养人看的虐鼠者,当然是纯粹的变态。
但那种要发视频给送养人看,甚至想看女孩子求他把鼠送回来的人,只能说,虐鼠是他们虐人的一环,虐人也是他们虐鼠的一环。
挥刀向更弱者的乐色,呵呵。
不知道象友们有没有常常觉得,自己找不到人生方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感兴趣的事物,缺乏探索的欲望,或者不自信、焦虑、抑郁、没来由的坏心情……等等。我想说,也许你不知道这些事情并不只是自己的问题,其实有可能与身边最亲密的朋友(或者家人)有关。
我自己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之前我只是认为我有着生存焦虑,又懒得上班,又焦虑自己没收入……但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重新震动了我原以为不再被亲密关系困扰的内心。近一周来我从茫然,到接受,到感恩。感谢有这样的契机让我再次审视自己,审视关系,重新发现那些本以为已经抛却的部分实际上从未离开,也第一次发现原来之前所习惯的模式也还是潜伏着对我的性格与处事的消极影响。
具体事件不便详述了。但是我这些天看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籍,包括:《关系黑洞》《依恋三部曲之一:依恋》《苏珊福沃德经典作品集(依恋+原生家庭+执迷)》,对我整个人的帮助真的很大。
整体读下来,我感觉《关系黑洞》是偏畅销书的,给出了简单的“解题思路”和“答案”,如果你本身喜欢更简明的指导,不愿深究理论细节而是直截了当地去实践的话,我觉得你阅读这本书就足够了。
对于更多跟我一样,遇事会多想会内耗,所以才踟蹰于人生道路中的象友来说,我觉得《苏珊福沃德经典作品集(依恋+原生家庭+执迷)》会更加适合大家,因为有更多的真人案例、心路历程的说明。并且我很推荐全部读下来,而不是只挑自己认为会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因为不读是不知道,即使讲婚姻关系的第一部,也会谈到很多关于如何合理争取财产支配权、脱离社会后重新就业、争吵时捍卫自己立场等等问题。触类旁通,日常生活中能遇到很多类似的场景。
此外,我觉得有时间的话,这两本可以都读!至于依恋三部曲,不是它不好,主要还是太专业太大部头,对我来说比较枯燥了,没成功看完~
最后也希望大家向我推荐更多的能帮助个人成长的通识读物!谢谢~~😘
东晋有一位道家思想家,其政治伦理思想为《无君论》。
其中一个论点为
【夫天地之位,二气范物,乐阳则云飞,好阴则川处。承柔刚以率性,随四八而化生。各附所安,本无尊卑也】
让人想到 基督教“人被造而平等”
基督教自从被罗马帝国立为国教产生了多少基督皇帝国王?所以人人平等和基督没什么关系,只是西方人需要从他们的宗教找一个人人平等的依据罢了。我注六经而已
有没有象友想注册在水里写字(台湾同人产出论坛)请用我的链接,因为成功邀请别人注册可以攒积分(?)
邀请没有次数限制所以只要这个链接在就可以注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2MUJLkErMc
中午听了一下秦晖教授的这个视频👆👆,不到40分钟,算比较短的了。其实关于女权主义理论本身,秦晖教授并没有讲出什么新的观点,但是他在反复强调两个问题,我觉得是很重要的。
第一个仍然是秦晖这些年一直在讲的“问题意识”,要认识到中国目前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历史、经济、制度等等方面的背景,任何理论都不能照搬照抄,否则要出很大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秦晖强调女权主义要警惕摆脱了小家庭但是落入国家机器的操纵。这也是我一直在微博上观察到的情况,很多女权博主讲着讲着就从反抗父权滑到了国家主义的方向,传说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反男不反爹。
总体来说这个视频还是不错的,秦晖教授也提到在简中言论管控越来越严格的当下,女权主义竟然还能被讨论,我觉得其实就跟上面说的反男不反爹有关。我也不知道那些女权大v们是不敢说破还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我都觉得很悲哀。至于还有一些官方盖章的女权主义学者,新时代郭沫若,看ta一眼都是给ta脸了。
【PS:我非常同意象友对该条嘟第一点的补充,贴在这里,以免造成误会:我对你总结的第二点非常非常认同,另外我认为第一点其实还有一个对应的方面,但是不是这次视频分享的核心,毕竟几乎他的每一次讲座都或多或少会表达,除了特殊的历史路径需要考虑无法照搬照抄之外,还需要警惕强调历史文化特殊性而以国民性为借口否定转型的可能性,比如那些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东亚洼地”无可救药、活该受苦的历史文化决定论者。】
79年出品的老电影《哪吒闹海》,被当代人理解为亲子关系纠结。其实,这是一种基于时代的误读。联系这电影出品的时代背景,可以窥知,它的真实用意,根本不是亲子关系问题,而是:展现文革时代,极权迫害对家庭亲情关系的戕害。
很多人都对哪吒自刎时那句经典台词“你的骨肉,我还给你。我不连累你”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重点,不在于前半句“你的骨肉,我还给你”,而在于后半句的“我不连累你”。
这就是当代文艺史上著名的“伤痕”主题,在文革之后数年内出现的各种文学影视之中,非常普遍。几乎涵盖了文革以后,家庭亲情题材的绝大部分。
它的情节通常都是:某人遭受到非正义的权力的迫害,他的亲友因为担心受到连累,而不得不与他断绝关系,乃至于落井下石。
PS:卢新华的《伤痕》小说本身,正是这一主题(母亲被打成“反革命”,女儿与其“划清界限”,断绝关系。直到母亲被宣布“平反”,女儿回来认母,母亲已经去世,留下终身遗憾)。
为什么国人不得不对那些被宣布为“黑五类”、“国家敌人”的亲属“划清界限”,离婚、断绝关系?这并不是你国人的国民性格外坏,而是因为,极权制度下的社会管制系统,可以合理合法地给一个“坏人家属”造成最大的伤害。我们的上一辈人都知道,如果你有一个“黑五类”亲属,意味着:你可能会被调到工作条件更糟糕的岗位,可能会被赶到边远的乡村,你的孩子可能因此失去受教育的机会,甚至,你们全家可以被合理合法地公开毒打侮辱。
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84年的越剧影片《五女拜寿》。父亲做着朝廷高官的时候,女儿女婿们拜寿送礼亲情融融;当父亲遭到奸臣迫害,丢官罢职,流落街头,女儿女婿要么畏祸不敢收留,要么干脆落井下石、出卖亲人。
“如果我们不woke up会不会活得更轻松?”
这句话让我想起《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女主把老公带回家和妈妈吃饭,老公在做饭,母女俩在客厅聊天。
这时的社会上,后来基列共和国的团体已经在悄悄活动,作为老一辈的女权主义者的母亲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保守派的复辟,开始参加公共抗议,并时常被逮捕、受伤。女儿出于关心劝告母亲不要再参加这些活动,母亲勃然大怒指着女婿反驳:你知道为了争取男人也能进厨房切菜,有多少女人在街上像胡萝卜一样被切成块儿吗?!
如果从来没有woke up会怎样?你会没有书读,你会无法在银行领到属于自己的银行卡,你会没有参加工作和出门的权利,你的名下不会再有任何财产。
一、二波女权主义过后,社会上是悄悄出现了“独立女性”、“工作家庭两不误”等新款贞节牌坊,但总体而言,女性就是拥有了更多权利、自由。现在环境让你感到窒息,是因为女性并没有取得胜利,也从来没有真正站起来,并不是woke up带来的。
《使女的故事》第一集开头,女儿已经成为了基列共和国里的一名使女,她不再需要学习,甚至连字也不用认,不用再通勤工作,她在干净、明亮的高级超市采购,身边环绕着保护她的武装军人,消费所需的资金统统不用再自己承担,当她看向超市里的货架时,她心想:“我不需要什么劳什子橙子,我只想抢过离我最近的机关枪。”
你好,无意辩经和跟戾气太大的人说话,不同意我的牢骚您可以block,多谢你的不打扰。
超级讨厌没有边界感和爱装b的人
”其实他没有变得那么老(只有后脚跟是真正老了),也没有变得那么小。实际情况是:他好像是被魇住了,必须显得老和显得小。身为成年人,却没有负成年人的责任,就只好往老少两端逃遁。
"I‘m open to take another path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