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我恼怒的原来是辜负二字。不管是别人辜负我,还是我辜负别人

我许久不做梦了,都快忘了好梦是什么感觉。

archlinux的滚动更新在我实际使用时其实有点问题,一个是我不想频繁的更新系统,因为系统很稳定,然而有时候我想安装个别的软件包,就必须先更新系统,然后才能安装,如果直接安装很有可能软件运行有问题。这个时候就想如果archlinux也能像debian那样就好了,软件库版本不变,单独安装新的软件包也不会有问题。今天看了一下,archlinux有一个存档库,现在叫archlinux archive,保存了每天的仓库快照,可以把pacman的仓库更改为固定某一天,这样软件包仓库就固定不变了,我可以在不更新系统的情况下安装软件包,而不会出现运行错误(前提是这一天的仓库软件运行没有问题)。这个存档库还可以用来回滚降级系统所有软件包。这样就可以等到想更新系统的时候再把仓库地址换回来。从而既能滚动更新,又能像那种固定时间release的发行版一样使用。

这两天浏览器修改成视频硬件解码后,发现YouTube上同样是1080p的视频,有的可以硬解有的不能硬解,提升画质到4k之后,又都能硬解了。然后火狐和Chrome还不一样,主要是B站,Firefox不能硬解,Chrome可以。仔细研究之后发现,我的CPU支持的硬解格式有限,所有不能硬解的1080p视频,全都是av1编码的。YouTube把画质提升到4k之后,编码格式自动变为vp编码,正好我CPU可以硬解。而B站之所以在Firefox上不能硬解,也是因为默认编码格式是av1,而Chrome默认是avc编码。把Firefox上B站视频播放器设置为优先avc编码之后,就也能硬解了。

今天终于开启了Vivaldi的视频硬件加速,看视频再也不会风扇抽风似的狂转了。archwiki还是强啊,简直保姆级教程(☉д⊙)

kdeconnect有个问题很影响使用体验,当两台设备连接成功之后,如果手机端切到后台,一分钟内就会断联,而且再次连接需要手动刷新PC端的kdeconnect,手机端是无论如何都连不上。这个不应该啊,我之前用的localsend是只要能手机端后台锁定的情况下一直能快速识别,两台设备随便哪一个都能找到对方。思来想去还是用localsend,主要还是传文件用的多。

今天歪打正着搞明白了kdeconnect怎么从电脑端发送文件到手机上。以前我都是用电脑端kdeconnect的共享文件按钮来发送,但是在某次更新之后就发不出去了。今天在网上查资料,发现在文件管理器里面点右键-发送到-kdeconnect是可以发送的。然后我现在很奇怪这个共享文件的按钮是什么作用。

用了几个月cinnamon桌面,最后受不了了,换回了Xfce。因为bug太多了,我点关机它给我退回登录界面,用登录界面的关机按钮才能关机,打游戏鼠标和手柄延迟,我还以为是我手柄的问题,结果换回Xfce就好了,而且韩文显示异常,所有字挤在一起占一个中文字符的地方,糊成一团,我用网易云听个韩语歌也是,字全挤在一起。实在糟心。Xfce丑点就丑点吧,但是人家真的稳定,没有bug。

kde6的锁屏有bug,休眠后唤醒会黑屏,我以为是休眠有bug,但是盲输密码后回车可以进入桌面,可以确定是锁屏程序的bug。本来想换kde6的,现在看来还是不能着急。

放假这一个月锻炼身体,考研这一年身体废了,头一个星期每天跑5公里,右腿膝盖受不了了。网上一查发现是因为腿部肌肉力量太低,不能很好的保护膝关节,加上体重重了将近30斤,导致膝盖受冲击力太大。改成了对膝盖冲击力小的漂移板,这才好一点。练完之后大腿肌肉生疼,这个周总算是有体力恢复的迹象了。刚开始锻炼的时候感觉很难发力,关节活动也不灵活,现在总算找回点感觉了。

archlinux的镜像已经超过1个G了。系统内存占用也变大了。根据我用arch的经验,是在去年内核版本从5更新到6的时候内存占用变大了,我一开始开机占用只有900mb,更新内核之后变成1.2G,大了300mb,内核降级回去又恢复900mb。我很好奇Linux内核是哪里更新了,才导致这种情况。

近来噩梦频频,经常醒来分不清真实。作息倒是规律了不少,7点半就能自然醒了。不得不说考研真是折磨人身体和心智的一件事。只是脑子还没缓过来,稍微深入思考就觉得头痛头晕。

另外关于Linux桌面环境的窗口圆角,大部分做的都不好,都是标题栏是圆角,最下面变成直角。win7和win11的窗口圆角实现是两种不同方式。win7是在窗口未最大化时,在直角窗口外面包一层圆角,看上去边缘稍厚,但是符合使用习惯,因为我窗口没有最大化的话,说明我也不在乎边框占的那点屏幕空间,且这样不会影响原来窗口内容的显示。win11圆角比较激进,直接把默认非全屏窗口全部变为四角都是圆角,可想而知最大的问题是小窗口时在边角显示的内容有可能被掩盖,但从我看别人用Win11的情况来说,大部分软件还是显示原来的直角窗口,Win11自带的所有应用都为圆角做过适配,不会影响使用。可能是win11打算兼容原来的直角窗口,然后让应用厂商逐步过渡。总得来说,在圆角窗口上Linux目前还没有完美的适配。喜欢窗口风格统一的人还是建议用直角窗口。

用了两年Xfce桌面后,我对这个桌面外观感到厌倦,于是切换到了cinnamon。然后才明白为什么有人说Linux桌面环境一团糟。我在几天内前前后后用了cinnamon,kde,gnome三大桌面环境,各有各的问题。cinnamon外观尚佳,但是在一些细微之处不足,比如wine运行程序,个别情况下这个程序窗口会一直保持最前,并且掩盖自己弹出的子窗口,面板在鼠标悬停时,气泡窗口有概率不居中,音量按钮在播放媒体时会显示播放的内容的缩略图,但是vlc连续播放两个不同视频时,cinnamon会无法识别第二个视频内容。。。。gnome定制难度极大,默认状态下不好用,图标很大,程序标题栏圆角但是下边界变成直角。。。kde本身操作没问题,但是一个Baloo进程消耗我2G内存和1G储存,使我厌烦。。。。。综合来看在使用体验上,最稳定,各方面功能都让人用着很平滑很舒心的,只剩Xfce。也难怪我用了它两年,唯一吐槽的只是它外观不好看而已。

规培政策是医学生深恶痛绝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医院提供免费劳动力。当年规培政策一提出,专硕和规培没有并轨,所以学术型硕士是大家都想考的,可想而知医院并没有获得足够的免费劳动力。于是乎第二年就提出专硕规培并轨培养,毕业后四证合一,以此提高专硕含金量,吸引大家考专硕,为医院提供免费劳动力。事实上也确实达到了目的。最近又要有新的提案,专硕不用考,所有规培满一年的自动转为专业硕士。硕士学历含金量降为0。可想而知此举会使得大量医学生放弃考研转向规培,从而为临床提供巨量免费劳动力。更不用说后面还会有专培。
总之一句话,我现在想放弃学医了。

从初中开始我就觉得自己是习惯孤独的人,不知道由孤独带来的痛苦是何感觉。我甚至觉得享受,我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最近我总算能体会到了。人心里只要还有一小块快乐的净土,就足以疗愈几乎所有的心理创伤。但我的已经消失了两年多了。我不知道还有什么东西能让我快乐。

今年春晚语言类节目彻底拉胯,文化荒漠既视感

softmaker office打开用WPS制作的简历模板会出现问题,字会重叠,图片位置也会变化。昨晚发现一个WPS的Zotero插件,可以在Linux版WPS使用。这样我就只需要WPS就可以了,softmaker还是有一些问题。

这几天网上都搜电脑壁纸,看到很多GPT生成的。发现这种GPT生成的图片很有特点,十分好鉴别。首先色彩之间对比度太过分明,分明的刻意,不同色彩之间分界过于清晰。图片中各个物体的位置十分固定,人物一定是在正中间的,而且这个时候背景明显虚化。物体的分布十分单一,好几副不同的图片,内容虽然不同,但是位置完全一致。看多了一眼就能看出来。

其他语言调用C编写的库很容易,但是调用C++却很难。主要是因为C++编译时进行名称修饰,不同编译器之间还不统一,不知道函数叫什么名字,自然无法调用。主流的解决方案是用C++写一个生成其他语言的接口的库,在需要做接口的地方用这个库写好,编译后就能调用了。大型库比如qt,opencv这种,往往还要写一些头文件分析器和绑定代码生成器,不是个简单的活,需要对源代码比较了解。小项目有用手写extern C接口然后调用C的。如果C++能把外语接口做好就好了,只是目前没有看到好的解决办法,名称修饰目前看是C++很多高级特性必须的,没什么好办法。

显示更早内容
茶码

茶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