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书评,也不是文人间常见的吹捧。楚克迈耶的文章是擂鼓、是军号、是烽火、更是预言:“现在,一个叫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人写出了一本书,书里的故事有数百万人经历过,这本书也将被数百万人阅读——不论现在还是未来……这本书属于教室、阅览室、大学、所有报纸、所有电台,却仍还不够。” 《西线无战事》讲述了一名一战前线士兵从1914年被迫中断学业到1918年死于战场的故事。雷马克用简洁、没有诗意却充满感情的句子,记述着战壕里的惊骇和死亡,记述着炮火猛攻下整夜煎熬的恐怖,记述着冲入敌人枪林弹雨的疯狂和近战中刺刀屠戮的凶残。 这些事楚克迈耶也都亲身经历过,但他并未找到一种能够为此承重的言语表达。《西线无战事》更让他兴奋的是:“雷马克在此第一次十分清晰、十分深邃地表现出这些人的内在,说出他们心中发生了什么……”整整一代人迷惘、嗜杀、惶惶不安的经历,被这部小说赋予文学形式,终于得以倾诉。对于楚克迈耶而言——他预感到,不只是对于他而言——这如同摆脱梦魇。“我们所有人,一次又一次地体验到,关于战争,什么都不能说。没有什么比讲述战争经历更为可悲。因此,我们沉默着,等待着……但在这本书里,雷马克让命运本身第一次有了形态,所有的一切——其后、其下燃烧的,及其残留的。如此去写、去创造、去生活,就不再只是现实,而是真理,纯粹、有效的真理。” 的确,成千上万人与楚克迈耶有着相同的感受,不仅有当年前线的战士,还有那些从未当过兵、但想要了解老兵们经历的人。几周后,小说印数已达50万册,同年被翻译成26种语言。这是世界性的成功,同时也是一种挑衅,它刺激了所有试图粉饰战争和士兵之死的人,尤其是对于德国民族主义者和纳粹分子来说。他们用民粹主义的谎言诋毁小说及其作者。那些顽固重复、试图给公众洗脑的谎言声称:雷马克的书侮辱了逝者,嘲讽他们为祖国做出的牺牲,把所有军人的高贵都拖入污淖;雷马克是个骗子,他没有真正参加过战争,甚至不了解战争,因为他只在前线待了七个星期就重伤入院了;雷马克本名用字母K(Remark),而笔名的que(Remarque)却偏偏取自死敌法国的语言,因此他们说他是人民的叛徒,并且认为这样的人没有权利书写那些为德国的荣誉献出年轻生命的人的英雄事迹。 1930年,《西线无战事》的美国版电影在德国影院上映,宣传战升级了。首映次日,戈培尔派他的冲锋队打手进入柏林及其他城市的电影院,扔臭气弹,放白老鼠,威胁甚至殴打观众,直到放映被迫取消。当局非但没有保护电影和观众,反而摇尾乞怜,五天后下令禁止该电影继续放映,“因为(它)会危及德国的声誉”。戈培尔“踌躇满志”地“庆祝”纳粹党首次竞选大捷:“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沥青民主’与有德意志精神的国家道德的权利斗争。我们第一次在柏林记录下这个事实:沥青民主已被打倒。”"
— Uwe Wittstock: 文学之冬, pp. 22-24
书里那个时代已经结束快100年了。那时候的雷马克一定想不到,在21世纪的20年代《西线无战事》拍摄了新版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 #在读引用 #文学之冬 #bookstodon #Februar33DerWinterderLiteratur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新选的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周身有种女巫的气场(银色眼线+东欧人很深的眼窝和鹰钩鼻+一点言语很难形容出来的wickedness),这是一门关于territory的理论课,第一节课的破冰自我介绍除了常规的名字pronoun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死了想被葬在/撒在哪里(?
我说我想被洒在海里,因为我想继续travel和继续我的immigration journey;从小到大在这里长大和父母关系很近的女生说想被葬在自家的小屋旁边;一个二代移民说感觉自己在加拿大呆了一辈子,死了想回到motherland菲律宾,还有一个紫色头发的女生说想要一个维京式的葬礼,大概就是有人会带着你的骨灰上船,到了无人的海域后会把骨灰和火药一起绑在箭上射向空中……(老师:now I want that too)
介绍完一轮后老师说别看这个问题很无厘头,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透露出你么对于territory/border/归属地/生死的思考,现在我对你们的了解可能比你想象的要深喔
简体中文圈没啥书可读,倒是去知网搜各种学位论文,可读性非常强。
论文只需要通过教授们的盲审和答辩,不需要经过广电部门和网监的阉割审查,也不用出版,很多时候思辩非常尖锐。即使社科类的学位论文,也没有多少奴才气。
即使大学日益官僚,保持思考和朝气的教授也不在少数。他们把关出来的论文, 还是可读的。
somethingforOfelia private
早起看看自己昨晚想的 感觉熬夜会让思绪极端化,变成二极管,自己忽视了这个过程中蕴藏的其他细小的幸福,比如女性在书写男性身份时其实也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定义男性...
强制展开lofer所有博文下面的tag的用户脚本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用lof不过写都写了分享一下
作用就是强制显示所有的tag,lof默认是和点赞评论推荐啥的操作按钮显示在同一行,多的就隐藏
你好,无意辩经和跟戾气太大的人说话,不同意我的牢骚您可以block,多谢你的不打扰。
超级讨厌没有边界感和爱装b的人
”其实他没有变得那么老(只有后脚跟是真正老了),也没有变得那么小。实际情况是:他好像是被魇住了,必须显得老和显得小。身为成年人,却没有负成年人的责任,就只好往老少两端逃遁。
"I‘m open to take another path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