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孩子就挣扎在这样的爱里。挣扎着为他们无能为力的事情而悲伤和痛苦一生,他们不能选择长得更像谁,不能选择成为什么性别,不能选择该成为第一个或是第二个孩子,而这些他们无法握住的命运的轨迹,便是他们是否被爱的理由。
不可笑吗。我觉得太可笑了。
只是这样。只是这样就被爱了,只是这样就不被爱了,说到底,爱与不爱,始终无关个人,只与那些事情有关,那些扭曲的他人的爱恨情仇,那些迷蒙的混沌的封建迷信",这段把我看哭了。我妈不喜欢我的原因就跟这有关。她生我的时候当天中午第一回没生出来,医生也没给好脸。又拖了四个小时到下午五点才把我生出来,因此就怪罪我了。我以前也想过为什么她不待见我,我做什么她都觉得是错的。高中学了《郑伯克段于鄢》后也猜过是不是相似的原因。多少年后她坦白了,没想到真被我猜中了,我对她来说就是那个“寤生”。
代理相关...就先写了这些
主要是最近看到代理(or梯子)相关的一些回复和"解答"还挺离谱的,所以就写了
实在不会写东西(特别是长的),就当练练了
以后会补
https://pari.cafe/@fly_mc/pages/1726318999647
somethingfornothing
我这个人可能本身就是一个恶趣味很浓的人,我不喜欢正经的聊天或者很严肃地对待人这样,我喜欢松弛有趣味,幽默的生活态度。但是有的精神创伤给人留下来的阴影太大,以至于我没办法假装看不到屋子里面的大象,所以就只好这样小小的开玩笑小小的嘲弄和阴阳怪气。网络社交我最讨厌两类事,第二是骂人,第一是逼我骂人的人事物。
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与心理学上的本质主义有区别,后者并非一种世界观,而是一种关于意识描绘实体的方法[14](Medin, 1989)。这个领域的权威Susan Gelman提出了很多儿童和成人对实体在本质上贴标签的领域,特别是生物实体——仿佛实体有一成不变的深层本质可以用来预测未被观察过的同类成员的相似之处[15][16](Toosi & Ambady, 2011)。这些因果关系不是直接的,一个实体可观测的特征并不会定义它的深层本质[17](Dar-Nimrod & Heine, 2011)。
笑死如果父母在千里之外不闻不问的话那么中国小孩就会有一个很丰富的童年,类似于爸爸妈妈是在亚马逊雨林探险的冒险者,虽然在国内这种情节接下来很容易被写成爸妈是农民工小孩是留守儿童最后班级和班主任从观感差到观感好然后变成合家欢结局...
如果是我写的话,不对,事实上我爸的确是这种不闻不问超酷父亲,但是他并没有完全在我的人生中死掉,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中一个人如死掉一般的存在其实就是另一种离经叛道大家都会背后蛐蛐他的存在。所以这么多年我也没对他的不存在有什么罗曼蒂克的幻想。父母不存在≠母亲/父亲不存在。那么其实兜兜转转还是父权制家庭的内部问题,离异出轨找小三私德不检等很无聊的原因。这么想来还是写小说好,一点破纸和唾沫,就可以写我爱看的所有爱恨情仇
感觉有很多英语同人里会写波特有一对糟糕的父母,但亚洲同人里就几乎不会涉及,可能洋人不理解吧,对于东亚来说,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父母在所有类型的父母里虽然不能算是最好的,但绝对算不上最差的,也算不上糟糕(…)
(波特指的是游戏女神异闻录5的男主角,不是哈利波特
对不起惊动大家了我退下了
)
你好,无意辩经和跟戾气太大的人说话,不同意我的牢骚您可以block,多谢你的不打扰。
超级讨厌没有边界感和爱装b的人
”其实他没有变得那么老(只有后脚跟是真正老了),也没有变得那么小。实际情况是:他好像是被魇住了,必须显得老和显得小。身为成年人,却没有负成年人的责任,就只好往老少两端逃遁。
"I‘m open to take another path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