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学会折叠所以可能有点长
十九岁的时候会因为一个人写的长文字对他产生好感,二十三岁的时候走在路上感有好多话想写下来,第一反应是有点羞耻。
今天五点准时下班,天刚刚开始黑,意识到有很久没见到夕阳了。走在去公交站的路上突然想听我不难过,于是点开听了。回忆很多,你的影子也会充满我生活,我不知道是谁的影子时常出现,但我真的是会常常活在过去的人。过往的片段浸满了时光的温柔,捞起来看的时候总是柔软饱和鲜亮,所以我会常常说“好想回到XXX的时候啊”。但其实我也知道过去并没那么好,我也不讨厌现在的生活。
进入十二月以来总是很伤心,听一些伤心的歌,一个人走一些伤心的路。感染了新冠,度过了与世隔绝的一周,我觉得我十二月的关键词是孤独,或者说我来到上海之后的关键词是孤独。孤独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一个人逛超市突然看到货架上的鱼肉吓得跳起来的时候、晚上不知道吃什么走了两条街觅食无果还是空手回家的时候、不知道该给谁打电话的时候、周末一觉睡醒下午两点手机里没有一条消息的时候…都觉得一个人确实很无聊。
二零二二年对我来说很魔幻,二月下旬没有过研究生复试线,三月初为了逃离来到上海,面试了一周立刻过上两个半月的封城生活,解封后发现前老板的人品能力不行又立刻跳槽,搬了两次家,学了做饭,认识了善良的同事姐和老板还有会唱歌的同事哥还有新的室友,搬来闵行郊区上班通勤半小时,封城的时候没饿死但是放开立刻感染,不过目前的好事就是确定可以过年回家了,好想家啊。
我一直是那种放养的小孩,上大学的时候一两周都不和家里通一个电话,但是出来讨生活我妈妈大哭,听说我感染新冠我妈妈又哭,而且大家这半年超爱给我打电话,感觉人就是被这些细细碎碎的事情牵动着,我在外面跑得再远再欢实我还是爸爸妈妈的小孩,还是有一根线把我们紧紧系在一起。现在可以逃避的理由就是我还小,很多事情可以以后再决定,管他呢,逃两年再说吧。狂听了一会儿我不难过,感觉可以不难过了,喝点东西吃口晚饭,明天又是湿漉漉冷冰冰的一天,不会很伤心,但是希望同事不要阳,有人在所里陪我吃午饭。
连续瞻仰昨天昨夜各地行动的视频,除去共性的悲壮、肃穆,某些点真的很有地方特色。
上海:总体挺文明讲理,年轻人居多,感觉很洋气。
川渝地区:野且狠,似乎嬢嬢们战斗力很强。
武汉:不愧是革命老区。
“能让你在上海成立,就能让你在上海结束”,这话狠也妙,总就有点微妙的错位。但武汉人说“我们打响第一枪,还可以再打响一次”,就很对味。
北京:发疯。
警察:“你们在喊什么?”北京人:“我们在喊我们要做核酸!”
“不做公民做奴才!不要自由要核酸!”
“我要被封控!我要做核酸!”
当然还有跑步大哥:“出门条?我要进来!”“我跑出去,再跑进来~”“我还真有病~”“我是不是能随便出入?okay~!我一会儿还跑出来!”
总之,我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同胞”这个概念。
朋友补充:
“武汉没人说什么人权自由,就是物理推翻。”
“我试图给人讲各地口号,到武汉卡住了。他们就是扯铁皮,从汉正路扯了一路,下雨都没停!就很潦草地唱了个国歌,接着扯铁皮,从下午扯到半夜。”
“各个地方都是喊“我们要人权!”只有北京喊的是“我们要人圈安!”就是那个字抡圆了甩出去的,胸腔共鸣了。”
“大理有人弹着吉他游行。”
我看到的视频,领头的年轻男孩快乐地坐在滑板车上,举着手机背着吉他,一只忠厚的大金毛一溜小跑地丝滑拉车。
“广州人合唱《海阔天空》,也很有地方特色。”
【这条好多朋友喜欢!希望这点儿片面浅薄的认知成功地博您一笑!尊重并热爱每一个地方的同胞。🫂】
【欢迎评论区补充!截去ID头像转发完全OK!祝大家快乐!🥳】
今年你一共祈了N+1次,超过90%的用户
从约翰逊辞职、安倍晋三遇刺,到英国女王去世、江泽民病逝,处处都留下身影
2022年9月8日大概是很特殊的一天,直到被屏蔽的前一秒你还在刷新#该死的不死#的微博实时广场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今年你最喜欢的音乐与电影分别是《可惜不是你》《Call Me by Your Name》
你的年度爱用emoji是🙏,想必是有什么重要的含义吧
点击抽取你的新年愿望签:
-
-
-
-
-
-
-
-
-
-
-
-
-
-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走过去时候是零点二十分左右,乌鲁木齐中路与长乐路交汇的地方拉起了警戒线,有人在大声问着有什么理由封锁,警察一言不发,站在警戒线后沉默着。僵持了一会儿,有一名男子冲出来要拥抱,有几个人同他抱在一起,他张开手想去拥抱警察,警察往后躲,于是在这种热切的氛围下,警戒线被突破了。
最近台湾又开始九合一选举了。建议有条件的朋友有空可以看看,就和选秀节目一样。了解一下全民选举,最主要开拓下政治逻辑性。有条件的可以去YouTube先看看往年的。
虽然选举大部分内容就是:
1、说自己能做到的。
2、质问对方说过的话为什么没做到
3、质问自己知道的关于对方的内幕消息、八卦、丑闻要交代。
4、将对方曾经许诺的事情拿出来质问进度
5、应对对方提出的问题
6、应对抽中的问题
其中比较有意思的环节是可以提问,一般都是提问自己做的好的部分,擅长的部分。
因为电视辩论时间比较短,所以基本短小精干,口水仗比较少。
在交叉问询的过程中,作为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我很有启发,原来政府的政府可以这样紧跟进度,这里面盘根错节了这么多方的势力。
哪里有一个政策颁布下去就能顺利实施的?甚至到一栋大巨蛋将来每1000块计划要分给政府6块,大家满意不满意都要去讨论。
每一个问题、政府的事项都会由「自我美化」介绍后,不同的竞选人从进度、政策、公开、非公开的刁钻角度质疑、要求回复。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人民也就了解了政府的进度、政府的公开。
甚至连那边的水泥提供商上周被拍到和你一起到桃园的xxx酒店吃饭,为什么不请我吃?
为什么说要提高生育率,但是这么明显被隔离关在家里肯定生育率降低的事情都预测不到?专家在干嘛?
陈市长,就这么简单的让你公开高端疫苗的采购流程和价格,为什么不能透明公开给大家?
对于人生前数十年接受统一观点,不容反驳的教育与新闻模式,对我个人起码是很有启发。
很多政府、公司甚至也习惯任何问题发一个通告。好了,不用再回复了。容不得质疑、问询。相形之下,真的是这片土地的悲哀。
全民选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明白的让大家自己看到这几位都有优点和毛病, 优点和毛病之间的平衡让你自己来选,选了就自己承担后果。如果这次选的后悔了,下次就不会再选了,继而产生竞争和分辨能力。
我一直认为不可能有完美的制度,但是我们有可以有追求更好制度的权利。
欧美也并非完美制度,绝对公平。但是总得向往一个不那么臭的,对吧。
算是一条感恩象友帮助+个人经验总结的帖子
几个月前问了象友很多关于留学、美国生活成本和签证的问题,现在人在美国两个月了,基本生活都已经熟悉,对未来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故而根据自己的经历总结一下,也算是给后来的人一个参考。
1.关于留学:以下是我根据个人和身边朋友所总结的对目前主流留学国家的体验和评价:
英国:一年制硕士适合快速润走,目前有PSW和高潜力人才签开放,签证宽松,拿到工签后居留难度不大,非伦敦地区生活成本尚可,想找工作最好早做准备
美国:不建议非码农和任何想要拿身份的人来
加拿大:居留最友好,但申请难度大,歧视陆本,由于近年来是移民热门国家,门槛正在逐步提高,申请很卷,申请时做好学校降档的准备,工作机会相对少,大城市区域生活成本高
新加坡: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后直接找工作跳槽作为跳板,留学后找当地工作性价比不高
欧洲:费用相对便宜,课程压力大,如果需要其他国家人才签保底需要留意学校排名,最好学当地语言,否则很难找工作,永居难易程度一般
澳洲:申请难度低,居留政策变化大,最好申请特定专业,两年制及以上硕士项目才可以拿工签,有计划申请的象友要注意
2.关于生活成本:我的坐标是美国东部中大型城市,消费水平中上,目前来看每个月在饮食上的开销大约是300美元(以自己买菜做饭为主,包含一个月大约外食/外卖2次,主要购物超市为Aldi、weee与中超),日常消耗用品与固定话费等支出加起来大约是50~70美元,总体来说,如果不购物或没有突发情况,每个月400美金以内可以保证生活没有问题,500美金较为宽裕。此物价在美国除湾区与纽约之外应该普遍适用,象友可以参考。
3.关于签证:由于众所周知美国移民签证政策傻逼,不建议非STEM专业与以居留为目的的朋友申请,但全奖读博的朋友可以考虑。由于我本人只有一年OPT,今年就业形势又非常不好,因此考虑了以下备选途径:
(1)英国高潜力人才签证:QS前100内学生毕业五年内可境外申请,签证有效期两年,持签证可前往英国找工作/居留,缺点是费用昂贵,申请费用大约为2000磅,如需个人购买保险,则再加2000磅,根据身边人反馈,此签证在英国找到工作的几率还行(注:此签证可以在中国境内申请!)
(2)新加坡WHP签证:新加坡提供给18~25周岁,目前正在澳大利亚,法国,德国,香港,日本,荷兰,新西兰,瑞士,英国,美国就读全日制学校的学生的打工度假签,为期6个月,过期后可重新申请,持此签证可前往新加坡实习+工作,申请门槛低,难度不高
(3)荷兰Search year visa:荷兰提供给QS前200名学校毕业学生的找工作签证,毕业两年内可以申请,为期一年,持此签证可前往荷兰找工作+实习+工作,获得正式工作后可转为工作签
(4)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打工度假签证:提供给18~30周岁之间的任意申请人的签证,需具有高等教育学历,保证基础语言水平(雅思4.5以上),此签证可作为申请澳洲学校和寻找正式工作的过渡签
目前的经验总结大概是这样,想到再补充,感谢之前象友对我的帮助,有问题可以在这条底下问,我尽量在了解范围内回复~
怕什么 怕被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