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无主题的随想,关于女性、关于性、关于身体、关于每个人在最深的层次上如何与自我相处,并与世界相适的随想。
这篇随想从狗头萝莉、瓦西列娃的日记本、橙子喵酱三个人的故事展开。她们在笼统的概念上都被目为“福利姬”,但是内中差别有俟历数。
狗头萝莉的故事最知名。2月5日,她在试图自杀前讲完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她在三女一子的家庭中排老二,像家庭苦力一样存在。自幼受父亲猥亵,母亲知而不在意。她因为渴望友情而在学校里也处处碰壁。高考后离家出走,在电子厂被组长强奸。在大学里前期靠频繁换男友(不如说炮友)获得庇护,后来遇到一个好人愿意提供学费和每天10元的生活费,最后做直播。被一个装作慈善的女人骗去在虎牙直播,不堪其剥削,选择到B站,最后因违约身背650万债务。几乎同时地,她认真结交的男朋友也因不能控制她而成仇,曝光了她的裸照。狗子雇佣律师处理这两件事,律师竟把她当礼物献给了自己的上司。狗头结束所有诉讼以后,靠漫展收入维持生活,不卖图不盈利,只是乐于分享自己的身体罢了。
狗头是一个没有ego的人。她永远在担心,她所经历的不幸和屈辱是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她遇到的所有男人粗暴地索取性,从来没有将她当做一个人。只有在网络上,她通过分享身材,获得了一些关注和喜爱。据她讲,这极大地满足了她的“虚荣”。她自知自己“媚男”——展示身材、通过吃药丰胸、拼命节食,但是来自粉丝的喜爱是她坚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直到1月底2月初,重庆和广州漫展的“有关部门”接连把她驱逐出去,没有理由,没有解释。生活终于拿掉她的最后一点希望。她选择自杀,在自己最青春漂亮的时候离开,幸而被粉丝救回。在被救回的时候,她不让粉丝拍自己——“我没有化妆”。这个细节让我痛心,她大约觉得自己的美是唯一剩下的东西了。
狗子在被救下之后,(从目前来看)要退网,并且去卖煎饼果子。在去警局又和警察冲突以后,她历数自己:1.觉得自己已经经历了这些,本不应该在大众面前在出现,原话是:“一边卖惨 一边合理化自己的擦边行为 自我洗脑是讨好粉丝 其实一边污染网络环境一边享受众星捧月的感觉(以后再也不在网络秀身材)”“毫无底线毫无廉耻 明明之前说了只想要有一点位置在自己的圈子腐烂发臭 却妄想去漫展当嘉宾 影响社会风气(以后也不会去当嘉宾)”。2.觉得自己靠漫展获得经济收入是不劳而获,原话是:“一边沾沾自喜自己有底线不牟利 却又一边心安理得接受粉丝的施舍 明明好手好脚 却不学习不进步 龟缩舒适区。”3.把命途不顺归结到自己身上,虽然她的软弱来自于恶劣的环境,不试图获得社会帮助。她的原话是:“确实不值得同情 所有问题都是自己选择错误 包括性侵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中也没有人一开始就抱着伤害的目的而来 只是我在过程中被发现了软弱 而被得寸进尺罢了”
因为不再想“不劳而获”,狗头决定去卖煎饼果子。她正在学习,并且准备用自己剩下的两万元订做一个煎饼车。这就是她为自己选择的路途了。
橙子喵酱的经历有与狗子类似之处。据其本人的介绍,在16岁考进一个艺术大学,而家庭在有财力供其弟上20多万学费的大学的同时,拒绝负担她的学费。她在一种不谙世事的状态下进入半被包养的状态。随后认识一个男友,他先是很温柔,后来pua她足足两年,让她远离了那个原本不错的金主。最后她摆脱了一切,下海了。在这种危险的职业中,她走在钢丝上,同时毫不客气地维护尊严。“我现在有点偏激的保护自己的性格,一旦有人威胁我,我就会PTSD,然后不惜一切搞他。“
喵酱和狗子的故事有相似之处,但喵酱出身比狗子高很多(从家庭经济实力来看),经历的苦难也远远为少。两个人最终的选择也不同。喵酱选择下海,在全国接线下,收加微信的门槛费,同时拍图(虽然不卖)。她在这种性关系中能够获得欢愉和短暂的关心,但是她保持清醒。她在下海后,“一开始超兴奋觉得自己接触到了那么厉害的人有机会洗白。后来发现社会就是个利益交换的地方。没有与之匹配的资源别妄想通过认识人脉接资源,说不定人家一个星期就把你忘了。赚钱同时好好学习 守住财富才是该做的”。她渴望自由,觉得社会的norm是大多数平庸的人抱团后产生的规则,一个有雄心的人应该突破这些norm而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她说自己已经对洗手不干以后的生活有了一些规划和准备,虽然没有细说。
瓦西列娃有这样一篇推文:
很多他们眼中瞧不起的“福利姬”,很可能是在苦难和扭曲的经验中生长出来的:对爱渴求也同时恐惧,在物质寻求安全感,在自身不断强化和重复苦难…
许多男性一边试图从这些破碎的人格中吸血,一边高高在上地以条件优越的幸运儿为“标杆”去嘲讽那些受害者。这一切都可恶且可悲。
推文配图中的文字:“在这些价值寻求不断受挫的同时,得到强化的,还是她的美貌和身材带来的性价值。并且这些强化,还是通过利用、侵害、剥削带来的。
她的世界从开局,就因为扭曲的社会反馈,滑向了以性为最高资本的评价体系。这样的反馈中,她如何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别的获取价值的渠道?
与其问她为何不选别的路,不如问她,为何形成了"只能这样"的信念?”
如果要问她们的问题的根源,大约都要归因到童年的种种创伤。在一个收到创伤而无处言说的环境中,她们不敢出声,害怕别人指点,渴望爱,害怕伤害,独自面对一切。生命在这种环境里无处伸展。
另有人说:“随便哪个技师编出来的故事都比她们可怜”,那是因为苦难无处不在,苦难行走在大地上。
瓦西列娃是幸运的,她有一个足够坚强的环境承载她的探索。她说“我清楚自己的快乐自信来自于我的环境给我的千万宠爱,而非我孤身组建。这些特质让我看似温柔,但从不用于对看客的讨好,反倒是能让我不受外界看法左右的最佳武器。”这种环境(包括她丈夫的支持)让她能够完成对自己的探索和构建。
一个是对于自己身体的探索
于她而言,“身体是我的武器而非躯壳”。如果身体是躯壳,则那种身心之间的关系,似乎是身体占主导。在一些极力展示身体美艳的照片中,仿佛身体才是主角,人反而被身体操纵,无法讲述自己的内在,收获一种极其被动的不适。如果身体是武器,“武器是主动的、激烈的、强观点的、可被放置在不同的情形、被用于猛烈输出问题和答案。””普通和迁回的事物总是不足以给我的武器装上子弹,而性是最好的子弹,它是强而禁忌的,性和欲可以穿透内在,帮助我寻找关于我的一些真相。“此时身体的种种感受是人判断自身状态的标准,身体所带有的张力(尤其是性张力),则是人抒发自我的工具。
类似的观点我还在别处见到过。談性說愛 Sex Chat第83期,探讨了人与自己身体的关系。无论是做油画的裸体模特,还是参与裸体艺术,在这些特殊的时刻,人总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存在——因为身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张力,或者自己在不断感受着自己的身体。而这种存在和张力意味着身体作为表达载体的可能性。这种表达不应该是为了身体本身,也不是用千篇一律的视角去审视(博客嘉宾周寬柔女士提到,她做裸模的时候,画家总是把她的胸画得大了一点,这似乎是一种男性对于女性身体的、呆板的审视视角和认知扭曲),而是为了表达身体背后的那个灵魂。运用身体自身的可能性,以及身体与环境之间交互所形成的各种场力,可以表达思想和感受,这与其他艺术无异。
另一个是对关系的探索
她和丈夫处于ds关系中。在此中,她逐渐成长起来。最初是“一只喜欢推卸责任,让渡权利从而获得保护的爱宠”,后来她逐渐在关系中获得“拯救”,成长为一个完整、骄傲、自信的人。他的丈夫诚实地展示自己,不试图去做一个全能的dom,而是愿意向她展示自己的所有,能与不能、优点与局限、对关系的感受。她和自己的丈夫全面地接受彼此,并且能积极交流,不介怀各种问题。她的先生像蹦床一样,能够让她在感到安全的同时尽情“折腾”。这种相互滋养的关系着实使我羡慕。
在相互的滋养中,她“思维碰触像森林烈火熊熊燃烧”。这个过程,以及她与他人相处的过程,让她看到了丈夫与他人的优缺点。没有人是完美的,没有哪个人能够提供在任何方面都满足她的所需。她自己则逐渐成长,获得骄傲和自信,在种种关系的探索中填补自己的需求(包括尝试开放式关系)。最终她发现,只有自己才能最了解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自信才能满足自己。就如她先生说:“现在的你拥有几种不同的深度关系,你依托每一方都能给你保护、安全感、教育和爱。虽然它们现在看似分别填充了你不同方面的情感需求,但同时也有风险,可能会让你更加远离关系中的每一个对方。不同的人的供给差异性太大了,会让你更容易意识到外在能给的都是片面的,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理解自己。”
世界如此复杂,如此多样。有色影师直播展示外围模特,状如皇帝翻牌子,各种服务明码标价;有艺校的学生线下飞到各个城市,提供一次次短期性爱服务;有模特把自己整容成完美的模样,然后用这幅皮囊服务男人挣辛苦钱;有恩爱夫妻展示关系的流动和对性的思考;有人从瑜伽和哲学的角度讲述如何控制性能量;有初下海的女孩子试图在色情产业的蛋糕中分一杯羹;有人把卖身视为生活的日常;有人不过是内心中自有一种风流与不羁;有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批判色情产业的存在;有人渴女又厌女,无情地抓取女性满足自己;色情在各种人心中展现如此多的面相,实在令人炫惑。
相关链接:
瓦西列娃的日记本:https://twitter.com/Vasileva1122
橙子喵酱:https://twitter.com/chengzimiaoj
狗头萝莉:https://weibo.com/u/6103252147
談性說愛 Sex Chat#83: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l3su666l061401y670wr10vg
Useful info check🤟
万一还有海外姐妹不知道(毕竟我才刚知道),在Facebook群组里搜Girl Gone International +你所在的城市名,你会有机会加入一个很棒的全女社群。里面的内容涵盖了找房子(全女房东女舍友这谁不心动,半月以来不敢在别的社群发帖因为怕被男的骚扰的我现在真的好快乐,已经约到了两个房子的video chat),工作机会(多集中于清洁,服务行业和ngo),宠物托管,当地生活知识,交友,线上和线下的活动etc.
GGI的admin特别棒,组织力和页面设计都非常强,而且氛围友好到爆炸,我真的好爱全女社群🥹🥹
@master 诶这个青颈观音的故事好像那个湿婆乳海吞毒。shiva也被称为青颈者
@board 一年4位高管被查 5000亿江西银行内控塌方需警惕
主动投案仅两个月,江西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银行)原副行长黄文杰被开除党籍、取消享受待遇。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3月份江西银行首任董事长陈晓明立案调查以来,该行已有多人陆续被查,除黄文杰外,还包括原副行长兼董秘徐继红、萍乡分行原行长冯亮。且这四人在江西银行工作均超过十年,并经历了从南昌银行到江西银行的更名及上市。
除多位高管违法违纪被查外,江西银行2018年赴港上市以来,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2018年-2020年,江西银行净利润连续三年负增长,不良贷款率达到1.88%,较年初升高0.41个百分点。
详情请见:http://t.cn/A69FdXKg
我觉得月经是女权里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此处暂时把讨论设置在生理性别),是因为到这涉及到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就是我们到底如何看到生理性别女意味着什么?当我们说平权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平权真的是糟糕的翻译,equality跟equity根本不是一个意思。
我的朋友,我们仍是异类,像我们这样的人已快绝迹了。看看时下的美国人,他们的音乐才华只限于操控留声机,他们为大汽车上了鲜亮的烤漆便自以为美;试着为这些容易满足又自得其乐的半野蛮人上上艺术课,让他们观察花的凋零,目睹花朵由玫瑰色转变为淡灰色的过程,让他们从中体会生命的刺激与扣人心弦,体会生命与美的奥秘,那么他们可能会大吃一惊。
#黑塞《百日草》
沉重的时刻
【奥】#里尔克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board 请问准备备用机有什么建议吗?暂时的打算是把还没那么频繁键政时的旧手机拿出来清理一遍,副卡放进去。但微信QQ等墙内app不登录,或者干脆搞个空白的新号,会被揪出来没有消息的问题吗。
我曾经遇到过不止一位倾向酷儿理论的顺性别人士在我出柜跨性别的情景下给我反复科普酷儿概念,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性别形象是刻板形象,任何人都有男女两种特质的倾向,任何特质都是人共有的特质,不要让性别定义你。
“性别只是刻板印象”,“男孩可以像女孩,女孩可以像男孩”,甚至更激烈一些的表态,“无论是跨男还是跨女都是厌女”,而这最后一条往往成为了至少我个人出柜时会更谨慎表达自己是“性少数”或类“酷儿”身份而非直接指出自己是跨性别的原因。
“当我与你相处的时候,我与之相处的不是你的性别,而是你的灵魂。”这一句话非常理想主义,非常人文关怀,但在真实相处中,真正能做到它的人是寥寥无几的。但即便能做到,在这些前提下,也请容我以跨性别的视角去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仍要强调自身的性别认知,就跨性别的议题发言:
首先,跨性别与顺性别一样,是一种天然本能。但与顺性别所不同的是,跨性别无法被轻易地接纳或理解,真实的自我不被承认、看到、理解,无法靠自身体貌特征轻而易举地传达,甚至也会自我质疑自身存在的真实性,会有严重抽离感的性别焦虑。
跨性别者的内心冲突是很严重的,无论是频繁的自我抽离体验,还是频繁的性别焦虑问题,这些斗争都让跨性别者难以找到一个内外平衡点。当他们迫切需要向自我/向外界证明自己是一位男/女性时,而最自然而然能直接辅佐这一体验成立的:就是让自身表现出刻板印象中的对应特征。
就像被诟病为“婉拒铁T”的跨男,或者“比顺女更女人”的跨女,这些被批判为在固化性别刻板印象的,也正是跨性别者急于被人承认与看到的个人性别认知。跨性别对某些刻板印象的执着表现,正是把急需获得认同的性别认知投射在被外界承认认可了的社会层面上。
就如同猜谜游戏要描述苹果,描述大概率会地往“红色”“光滑”“汁水饱满”的方向靠,即便并非只有苹果才能表现出以上性状。绝大多数跨性别者在早期觉醒时恐怕都很难绕开对各种刻板印象的表现。
所以如果进一步地解构掉刻板印象来看,跨性别的性别认同究竟是一种什么体验?
自己作为跨男,最初体现在小时候的例子:会自发跟男同学一起玩玩具枪,哪怕更喜欢毛绒玩具,也会在刚开始有性别概念后,就自发感觉在女孩前面是另一个性别,天然地接受了作为男性在女性面前要保持风度尊重女性的至少性质不坏的那部分社会教化。在接收影视传媒作品的时候,无论主角性别是什么自己都会主动代入男性角色,在过家家游戏中也会自发扮演男性角色,即便男女角色的游戏分工是一样甚至与传统类型倒错的。
这一切顺应性别的举止从来不是出于对社会规培下的某些刻板印象特质的认同,而是出于自发趋近的对自身属于某一特定生理性别集体的认同(再一次声明,同顺性别一样,跨性别是一种本能)。如果平行时空下社会对女性的规培像刻板印象中的男性(留平头,穿长裤),对男性的规培像刻板印象中的女性(扎辫子,穿裙子),跨男和跨女仍然会表现出对应时空下性别刻板印象的形象特点,即跨男穿裙子,跨女留平头。因为跨性别本身的性别认同只与生理性别相关,这是跨性别群体的本能。
所以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让跨性别有归属感的是性别本身,而非社会层面的社会化男性或社会化女性,就可以从“酷儿理论”上来说,取缔掉所有性别的刻板偏见的表达,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身希望成为的模样。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所谓支持每个人成为自身希望的模样,就是以一个非常和善的表达迫使每个人遵守自己的指派性别,让跨性别成为一个架空的概念,何况当下社会根本做不到不分性别只看为人地对人一视同仁,这一点跨性别者的体会一定比任何人都明显。
之前tl轴上刷到过一篇反跨人士的发言,这位象友举了一个例子(对方似乎已经删除了这一条toot),说聚会上的跨性别是一个举止比较女性化缩在角落不说话的寸头高大男人,外表是甚至没有做出过任何努力的程度,看起来是被叫错性别也不会生气的好人,让人怀疑是性别认知障碍还是单纯社交障碍。
但这正是绝大多数跨性别者的现状,这也是为什么跨性别者的社交障碍会容易严重的原因:在真实的生活处境中,当我们对外表达时,即便我们能忽略自身的形象声音等外在条件,也难以轻松应对在这个对跨性别知之甚少甚至态度不甚乐观的社会中来自他人的社交反馈,无论出柜与否,这种按性别区分对待的体验都是十分明显的,当跨性别者认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以个人的身份在表达时,实际上在绝大多数人眼里看来都是一个性别为男性或女性的人在或主观或客观地在表达。就像这位象友表达出来的一样,这是跨性别者常共有的体验。 https://alive.bar/@FreeTheSinner/109306394173467770
再来,我们不是所有人都是所谓“天赋党”(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环境条件和勇气支持自己出柜),生理性别给人赋予生理特性,长不高身型纤细的跨男,高大而轮廓方正的跨女,在这个接受度不友好的社会环境里,按什么样的审美打扮自己不算怪异?“铁T”?“伪娘”?不是每个人都有或先天或后天的条件在外在改变自己,这也是构成跨性别者不得不面对的焦虑来源之一,如果能真正拿掉“刻板印象”让每个人跳出模版地自由生长,相信跨性别者会比任何人都期待这样的世界存在。
《绿皮书》中的雪利博士说到:如果我既不够黑人,又不够白人,既不够男人,又不够女人,告诉我,我是谁。作为跨性别者的自己对这一段震撼的问答非常感同身受。在性别酷儿或顺性别眼中这个也许并不重要的“我是谁”的问题,对跨性别者而言正是一个重要到无法忽视的注定难关。
即便不表现出刻板印象从而让自身得到个体与集体性别认可,我们也需要被承认是某一个具体的性别群体,以这一性别而生活。什么时候当社会意识能做到对跨性别者自我认知的性别上真正认可肯定与一视同仁,什么时候跨儿的人权才算开始被真正地保障。
至少在跨性别者的处境、权益、困境得到真正的关注、重视和解决前,请不要以“厌女”的议题简单盖棺定论跨性别的性质,将同样急需解决的真实存在的跨性别困境扼杀在摇篮里。
简中人总把“境外势力”挂在嘴边的背后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以及等级父权制。在中国的文化里,收入,学历,成绩,地域,职位,性别,品味……全都有鄙视链。他们抱着成为人上人,其他人做人下人的愿望,自然在政治愿望里,必定要做国上国。他们不相信世界上有平等和尊重,他们充满被害妄想的政治潜意识正是他们自身攻击性的投射。
学校真的越来越疯了,最近开始每一栋都查宿舍门口贴的东西,春联倒福都不能贴,有一栋的一个宿舍门口贴了“政府有枪,我们有音乐”的贴纸,立刻被问是不是被邪教影响了
之前的爬爬群也是,有人组织一起去操场爬,无论怎么样都只是为了好玩发发疯,但是第二天辅导员紧急开会说不要去爬,有境外势力恶意引导大学生(我们都知道他们在说谎)
现在离考研一个月都不到,美名其曰丰富大学生封校的生活,每周五周六搞什么广场集体舞周末音乐会,这样就又不算聚集活动,我们自发组织的操场音乐会就要被保安驱赶拍学生证
辅导员紧急开会的时候说,你们觉得这个学校不行,觉得食堂难吃,但这都是你们当初选的,是,我要是四年前知道这个学校这样,我就会走得远远的,我要是二十多年前知道现在会这样,那我肯定不会投胎到这里
你好,无意辩经和跟戾气太大的人说话,不同意我的牢骚您可以block,多谢你的不打扰。
超级讨厌没有边界感和爱装b的人
”其实他没有变得那么老(只有后脚跟是真正老了),也没有变得那么小。实际情况是:他好像是被魇住了,必须显得老和显得小。身为成年人,却没有负成年人的责任,就只好往老少两端逃遁。
"I‘m open to take another path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