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受害者為中心」的跨文化宏觀研究──讀《恥辱:一部性暴力的全球史》/陳昭如
“接續上述觀點,作者認為強調「男加害/女受害」的論述,不只是錯解了性別特質,也忽略了女性加害者的事實,並以美國反恐戰爭、盧安達、獅子山與烏干達的內戰作為佐證。遺憾的是,人權及慈善團體卻避而不談,因為「捐款人都熱衷於資助支持強暴受害者的專案,但無意捐錢幫助其他不是那麼單純的成年與未成年女性。」不過作者以為,兼具「受害」「加害」身分女性的選擇是極端受限的,僅以「能動」與「屈從」的二分法,並無法公平地呈現、並解釋女性(尤其是在戰時)面對的複雜情境。她更進一步引述哲學家卡德(Claudia Card)的話說:「壓迫性的社會結構……對於良好人格的發展提供了惡劣環境」「外人極少有立場可以斷定什麼時候是適合抵抗的時機」,足見作者並不以道德的高度自居,在嚴詞批判之餘仍透露著溫柔的同理。”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8556?loc=0a_000&fbclid=IwY2xjawJCIClleHRuA2FlbQIxMQABHeBVO4uMv7SS-Y4SPX3zUMPHAfR5YcmESqhHWA8xRjLK_CiWNeK4ONEtlg_aem_YFvXpYJrcZj4aa4BUP-Bf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