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似乎认为,语言的结构提供了思维框架,这种思维经常被误解为产生了文化。
但我认为,语言结构只是文化模因的生存环境,失去了或被其它模因侵占的语言,只是一片死珊瑚。
可以从语义的扁平化看出来一种文化的实用和整合导向,科技在成为一种席卷文化的新环境,科技的流动性由导致环境差异没有那么大。
如果语言的价值观模因,没有通过使用者进行转换和思辨,即附加上实用性功能的快车,这种模因就容易消亡。
在工业时代,谁会关心梵语中对各种神微妙解释,揭示了何种关于轮回呢?一般都是拿基督教作为一个文化标准,进行对比观察。
工业时代更多关心功能性用途,好比猎麝取香,「印度灵修」被整套印度哲学中抽离出来,因为它能够恢复心灵疲惫,重新投入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