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空谈误国】
借这个十足好笑的新闻,我稍微谈一下中国现在的语言吧。
我相信象友们看到这个事情都会觉得很熟悉。
无论是旧军装也好,引用权威人士、权威部门(中宣部)的发言方式也好,发完言之后一定要所有人齐声回应的表现也好,都是非常标准的动员形式。
至少在1949年之后,我们就一直喜欢用战争思维和军队语言去理解问题。比如“战疫”,“消灭贫困”、“扫黑除恶”、“打击腐败”,更别提在官场上动不动要人立军令状:感染人数增加了或者经济指标不达标,那就提头来见吧。
尽管只是一场足球比赛,本来就是大家看个乐子,但也一定要有个政委出来动员一下,大家不是在找乐子,而是在打仗!
这种军队语言和战争思维对普通人生活的渗透,我认为与你共语言中最可怕的一个词、一种思维有关,那就是”斗争“。
我有咬文嚼字的爱好,从以前就开始对不同的“争”感到兴趣。
人如果有不同主张,就难免要争。这本不稀奇,但争也有不同的办法。
以语言和论点进行交流叫做“论争”
遵守一定规则以成绩说话叫做“竞争”
不遵守任何规则,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才能结束的就是”斗争“。
这三者有很明显的区别。
比如中共历史上的种种争端,很明显就是斗争,政治上分成两派本来再正常不过,但类似中共这种极端专制的政权当中,根本无法容忍党内的异见,一定是以一方完全消灭另一方做结束。
类似延安整风、反右和文革,毛泽东不仅是消灭反对派的首脑(王明或刘少奇)而已。首脑的下属、下属的下属,与下属有关系的人,与下属有关系的人有关系的人,只要沾上,那就一定要斩尽杀绝,上到父母下到子女,万万不能放过。
为什么一定要如此残酷?因为斗争没有任何规则,它不像赛跑或举重,跑得过就是跑得过,举不起就是举不起,胜败输赢一目了然。斗争当中不讲任何规则,因此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赢家,不存在约定受降的仪式,诈败后回首一刀,臣服后暗施诡计,这都是斗争当中必然存在的现象。因此斗争逻辑驱使的双方为了保证完全的胜利,就一定会有针对性地把敌对方斩尽杀绝,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你说这不公平啊,用权力去打没有权力的人,不是欺负人吗?这样说的人不懂斗争的实质,“公平”的意思是大家都遵守一个合理的规则,但斗争连规则都没有,谈什么公平?有”公平竞争“,但什么时候有”公平斗争“?
所谓党性,指的就是斗争精神,有亲身体会的人都会觉得党性和人性有矛盾,其实是斗争逻辑不允许人有人性。
斗争逻辑的残酷是其次,最典型的特征是全面。
因为斗争没有规则,所以战场无限宽广,手段也是无限丰富的。在政治上斗不过你我就抓军权打你,在经济层面斗不过你我就用行政命令打压你,在军事上斗不过你我就发动群众……因为战场是整个社会,所以一时占上风的赢家为了确保拿到最后的胜利,必然会不断加强整个社会的管控,不允许留下一个死角(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文革初期,毛泽东当时还提出”要文斗不要武斗“,不管他说这话是真心还是假意,但斗争的场合与手段注定是要扩大化的,文斗最后也一定会变成武斗)。但凡留下死角,就是允许反对派借此翻案,那可是心腹大患啊。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尊在号召全党学习延安整风之后,又要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样的口号来。斗争逻辑和极权体制本身就是一体两面。
当这种思维渗透到社会生活当中,就会产生这种搞笑的场景。
“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消灭不了的敌人“这种话,稍微理智的人都很难理解,但如果你转换到斗争思维就完全可以明白了。
如果这回国足踢不过日本,我们还可以去网上骂他们啊,我们还可以去靖国神社撒尿侮辱他们啊,我们还可以打电话骚扰日本的餐馆啊,我们还可以在网上造谣日本海鲜都是变异生物啊……办法总是有的嘛!任务也好,敌人也好,只要敢于斗争,还能打不赢吗?
然而,世界终究是讲究平衡的。说来很诡异:斗争的思维往往会降低做事的效率。
回顾你共建政之后的种种对外战争……呃,有哪一场是所谓封狼居胥的大捷呢?朝鲜战争拿无数人的人命填出来个停战,还要尬吹成胜利;中越战争打成个浆糊,也没什么下文,还有最典型的就是台湾的现状……不光是战争了,足球也好,股市也好,精神伟哥吃得再多,情绪撩拨得再亢奋,倒是踢出个胜利来啊?指数倒是涨个几千点大家开心一下啊?
这回来个0:7的耻辱大败,比甲午战争还惨,至少甲午战争朝庭还能诓骗老中民众长达半年呢。
我只能套用范志毅的那个话来回应:脸,脸都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