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脸皮地抄一点我过去说过的话给大家做个参考,说的是我对刘慈欣的看法。
我对大刘最不满的一点在于:大刘明明白白地奉行一种以阴狠和高效为美的旧日本陆军哲学,但在说话的时候又非要用高大上的“文明”将其包装一遍。
老中偏偏逻辑学普及得不够好,很多时候就被“失去兽性失去一切”之类的昏话给糊弄得热血上头。
最典型的就是他和江晓原的讨论:大刘,江晓原和女主持人就是仅存的三个地球人了,弹尽粮绝,为了“传承地球的文明”,要选一个人吃掉。大刘指着女主持人说:如果我们都死了,莎士比亚和歌德这些人的作品就都不存在了。
听到这番话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但在当时,我认为这种“不对劲”只是因为我在感情上无法接受吃人的结果。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大刘的问题在于:他要么不诚实,要么很蒙昧。
确实,在大刘所说那种危急关头,谁都没办法保证自己不会去吃人。
但这种情况跟大刘的说法存在一个最大的区别:就算真的忍不住饥饿去吃了人,那也只是因为那个人受不了饥饿,是个人在生存压力下无法坚持自己的道德要求,跟“文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更深入地说:就算大刘真诚地认为有必要为了文明而去吃人,那也只能说明大刘对“文明”这个概念的理解很有问题。
在大刘看来,文明就只是一批经典作家的经典作品,只是歌德和莎士比亚。然而就像参天大树必须要有土壤一样,文明的产物也必须要有可以培育它的土壤。每一个愿意花钱买莎士比亚戏票的观众,每一个歌德的读者,这些看上去庸庸碌碌毫无作为的人组合起来的这个实体,才能算是一个“文明”。
而当文明的实体已经被消灭,甚至将个人凝聚成文明的制度、理念和思想(“不可互相残害”就是文明最重要的底层代码)都已经被突破的情况下,“文明”到底在哪里?
打着保卫文明(所谓的文明还仅仅是文明的残余)的旗号,去做突破文明理念的事情,这其中的颠倒可能是理解中国社会目前舆论环境的最重要的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