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女》
读完这本书,留在我的笔记上的最后一段话是:“所谓文化,便如同强制性地加在我们身体与精神上地模型,去掉这个模型,就像不穿整形矫正服就不能走路地患者,或许身心皆会坍塌。”整本书其实说白了都是围绕“文化”“社会集体意识”来写的,我们活在这个无数条条框框搭建起来的世界里,便很难去想象真正自由且平等的生活,也很难自觉地想去打破这些规则。因此上野这种把行为抽象化、本质化、理论化的解读,直接让我的女权思想冒头发芽了。
书里有一个写的很好的例子,就是希腊的少年爱。这一个例子融合了很多文化现象,包括等级、性别歧视、男人集体等,即使现在21世纪了,很多潜意识的想法都能在当时的社会找到相似性。比如为什么男人会更恐同,或者说比女性更害怕被同性爱上(毕竟有无数表面说着支持同性恋实际被同性喜欢就觉得很恶心的人),说到底还是因为性角色是男性集体化的纽带嘛,从这里小野总结/提出了男性统治女性的模型,往后一直贯穿全书。比较可惜的也是,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把理论模型搭建好之后,后半部分基本是对前面基础的复用。
可能小野一直研究这个见过太多不平等的现象,所以思想还是比较激进的,我感觉越激进的人越有可能把事情简化。她其实就是把异性之间的关系都本质化成了一种关系,即男性对女性的主导关系(尤其是性上),加之很多论述就是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的纯理论推导,有点忽视了现实情感的复杂。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女人都是竞争关系,即使母女之间也存在,因此母亲会爱上自己满意的女婿,甚至因为女儿的离婚而暗暗高兴。我很不解,在想是不是小野看了这种剧情的小说才这么写hh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日本确实是这样的,日本社会在我看来就很变态,发生什么都不足为奇()我觉得中国比较接近这种现象的就是一般来说婆媳之间矛盾比较大(我都不想用争宠两个字,但基本吵起来就是要男人选一方站队,选谁就是谁赢),而丈母娘(?称呼应该没错吧)和女婿之间就不太会有这种事。
再说说欧洲。这个学期去蹭sociology的课,有一位教授在讲Demographic Transition(尤其着重在第二次)的时候,提到欧洲家庭结构的很大特点是女性在生孩子后会选择留在家里做全职妈妈,做点家里就能完成的活(手工之类的)或是偶尔做做兼职,因为政府鼓励生育嘛会给很高的补贴,我又能拿钱又能照顾孩子,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欧洲女高管比例是很低的,尤其数据上也能看出这个比例和福利水平显著负相关,所以最低的就是北欧两国,只有0.1左右。当时看到这个数据我很惊讶,众所周知北欧的教育水平也是比较好且读书是免费的,在这种环境下,女人最后仍然会选择做全职妈妈让我感觉很矛盾。并不是说女生居家就不好,而是女生在这种情况下丧失了选择的权利,这个社会在逼着你去做出能让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出路,逼你在家里做不求回报“圣母”。这个现状有点给颗枣就说甜的感觉,欧洲已经比较难再有上个世纪那样的女权运动了。现在受到最大压迫的还是既要辛苦工作又要辛苦带娃的亚洲女性,极低的出生率就是反抗的表现,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女权思想的浪潮呢,还是很期待的。
接下来想看点讲经济理论的社会影响的书,不然《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我看得好慢……暂且就说这么多吧,感谢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