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字的《屎上雕花》系列不小心删除了,改天再写了。先说个疫情时代无数个荒诞中的其中一个。
省城一直在推场所码,起初,省、市卫健系统、市政法系统都搞了场所码。因为鄙区的政法系统负责流调,所以他们强推自己系统的那个场所码,理由是“我们能第一时间拿到最详细最精准的数据,方便我们最快速度溯源”——这理由实际上也是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纷纷上马自己的数据系统的充分原因。表面上看,很合理。
于是,可以自己在系统上申请的省级场所码弃之不用,逼迫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去所在村(社区)申请专属的政法系场所码。
就这么用了大半年,当然使用率也极低就是了。某一天,疫情吃劲,市防控部门突然要强行推市卫健部门搞的那个场所码了,理由还是那个“我们能第一时间拿到最详细最精准的数据,方便我们最快速度溯源”。鄙区一开始还扭扭捏捏解释自己推广政法系场所码,blabla,市防控不屌你,直接甩数据,每天通报,排名靠后的市一号点名批评。鄙区拗不过,又让全区数以十万计的经营单位去找村(社区)换场所码——对,市卫健系统的场所码,也是不能自行申领的破逼玩意。
----------------------------------
折腾完之后,就麻烦扫码率的问题了。人还是有脑子的,他们没有单纯拿扫码量来排名,而是结合各地的常住人口,扫码量/常住人口=扫码率。乍一看,挺公平。
同样的,全市各区每天通报扫码率排名,倒数的点名批评。依样画葫芦,鄙区也拿扫码率这个KPI来考核各街镇。为了彰显隆重,还以纪委和组织部的名义发了红头文,这不得了,各镇街还不疯狂内卷呀。
但是,现在的人们真心麻了呀,除了进政府大楼办事,谁他妈扫码去经营场所啊。还有那些商铺啥的,又哪敢逼迫顾客扫码进场啊,除非不想做生意了。
so,想提高扫码率真的又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各镇街内卷,每天的扫码率就是扶摇直上,鄙镇是大镇,逐渐卷不过了,连续几天掉到倒数。
派人去先进街镇打听经验,原来他们用重复扫码的方式刷扫码量,也就提高了扫码率。呃~~
于是——
要求所有的工厂职工,每天扫工厂的场所码至少四次。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每天至少扫单位的场所码六次。更奇葩的,让学校发动家长每天扫几次学校的场所码。
场所吗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某个场所发生疫情,能把某段时间去过该场所的人全找出来,尽快溯源。连没有去过这个场所都疯狂扫码,那这个场所码的数据就被污染了,失去了应有功效。
大概卷了半个月,终于有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又是一顿纠错纠偏,严令不得刻意多次扫码,没到场不得扫码。甚至纪委,还进行了纠偏督查。
嘻嘻,这就是没有躺平,坚持在屎上雕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