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中8 万多劳力(总劳力的83%)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大战百日,完成五渠三池一库,打井10 万眼,挖窖8600 个……”。
又提出几个“大办”,“万厂县”、“七天扫除文盲”,办起了700 所大学等等。
▶️ 浮夸、高指标、高征购、大办人民公社、大办食堂之外,甘肃省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引洮工程,对促进甘肃省的饥荒起了重要作用。
引洮是因为陇中和陇东严重缺水;引洮之所以造成灾难,是因为用行政强制办法去做没有能力做的事。
这么巨大复杂的工程,却采取“三边”和“三分段”的作法,即“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和“分段测量、分段设计、分段施工”。后来又加了一“边”:边修改。
后来官方资料披露:“引洮工程三年耗费6000 万元,国家投资1.6 亿元,完成土石方1.6亿立方米,仅占计划量的8%,一亩地也没有浇上。已施工部分有的当年就被山洪冲毁。”所谓投资1.6 亿元,是一个大大缩小了的数字。
▶️ 平心而论,在大跃进的荒唐背后,有些事情也体现了老百姓的心愿。
问题在于独断专行的决策机制和强制性的执行手段。
▶️ 1958 年粮食总产量54 万斤,1960 年只有19 万斤。
1958 年社员每人平均收入32 元,1960 年只有10 元。
▶️ 全省1300 多万人口中,有700 万人口每天口粮在7 两以下(16 进位,7 两相当于10 进位的4.375 两)。
没有食油,没有蔬菜,没有肉,这点粮食是繁重体力劳动的唯一能源。
▶️ 甘肃省全省饿死人数在100万以上。
▶️ 夹边沟。
王景和、和凤鸣夫妇《经历——我的1957年》;
董坚毅、顾晓颖夫妇。
▶️ 通渭与信阳同样惨烈,饿死人总数比信阳少,但死亡率比信阳高,接近1/3。
▶️ 由于粮少,家庭虐待现象较为严重。大人虐待小孩,儿子虐待老人,健康人虐待重病人,重男轻女,父母虐待女儿、媳妇。
▶️ 饥饿者捕食不到死人,便捕食活人。
▶️ 在大饥荒年代主政的干部,如果在80 年代继续在当地主政或在中央担任重要职务,这个地方的人口数据和历史记载,就可能被篡改。
▪️重读杨继绳《墓碑》第二章【甘肃不甘】笔记
▪️很多关于吃人和酷刑折磨的记录我就不摘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