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ky 我现在能不戴就不戴
最令人不适的也许不是影片本身,而是“治好精神内耗”的设定,瞬间勾起简中人被爹捏住鼻子强行灌药的梦魇,还没看已经开始呛咳:凭什么说我有病!我不要莲花清瘟!你才有病!
因为“精神内耗”四字包含了简中对情绪污名化的典型话术:把人比喻为机器,暗示一切缺乏功能性、无助于生产力的情绪都是无意义的浪费。同时把“消耗”往内投射,不问外在缘由,让元凶再次成功隐身。
这种心理问题的叙事方向太常见了。热搜上每个因抑郁症自杀的学生和打工人,每次翻出他们的心理病历,大家都有种“破案了!”的释怀,仿佛抑郁症是一切悲剧的终极答案。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这确实是个进步,至少我们不再往当事人身上贴“心灵脆弱”的标签,也终于承认背后的化学病理机制。
但这不代表就能直接结案,把情绪问题和疾病当成天灾般的不可抗力、无由来的不幸,甚至概率性的玄学。
以“疾病”概括抑郁症患者一切行为,表面上是政治正确,实际上还是歧视。只不过以前甩锅患者的心理素质,现在归因于生理缺陷;以前是指责,现在是冷漠。
很多人形容抑郁症像“被黑色塑料袋蒙着头,再被一顿暴打,很痛但根本看不清凶手。”
从患者角度看,这形容很贴切,也杜绝了一切让患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傻逼苛求。但在社会的角度,这不代表我们可以默认凶手不存在。
病理化不是把背后的社会和环境诱因全撇清的借口。要不是把人当成耗材,何来内耗?
最近看到一个传到海外的笑话,说杭州有一个叫郑极夫的民间考古专家考证出华盛顿是中国人。我搜了一下,才发现此人曾创办《杭州生活周刊》,19年还接受过海外采访,讲述自己因为审查而遭到毁灭性打击,杂志停刊,事业和个人储蓄都毁于一旦。如今他在“头无片瓦”的房间里主攻英语起源于中国、埃及金字塔系中国人援建等“学术方向”,只能是活生生被逼疯了。
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本地日报上看到的一个“乌龙”。某日该报整版头条报导,在深山老林里发现了一个“奇人”,日夜不停地在山壁上雕刻毛泽东语录。报道里把他塑造成一个抛弃名利、余生全部投入到光荣伟大爱国公益教育的无私艺术家,而这座荒山在未来有希望开发成爱国教育基地。记者在报道结尾留了个悬念,说还没有弄明白艺术家是受什么感召才投入这项事业,他们会继续跟进采访。
第二天的后续报导没有头版,只占了一个小角。记者用机械说明书一般的语言解释:他在文革中几乎全家遭迫害至死,从那以后精神就不太正常了。
这些悲剧在党国眼里应该是一种骄傲吧。不管什么手段,它们最后收割了“赞美和忠诚”
民怨即将沸腾之际,总能找到一些议题来转移注意,在西方世界水深火热失去效用之后,便轮到高价雪糕、明星入编这一类更能刺痛底层的代餐发挥作用。目的只有一个,让大象安稳地躲过民众情绪的波峰。
中国人也确实不争气,劣迹官员百分百复出没破防,河南储户被暴力镇压没破防,烂尾断贷没破防,却被雪糕和明星搞到死气白赖的。对更贴近自身利益的事件装傻充愣,冲着空气拳打脚踢,还以为自己是正义使者打抱不平呢。
一个文盲,总是在看大家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