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三天没给我爸妈打电话,就要问我,在干嘛,是否安全,怎么连个消息都没有。好累。说了一万遍我在的地方很安全,比国内安全多了,听不进去,就要看网上那些什么打砸抢的新闻。我刚才说话的时候语气重了点,挂电话后又觉得自己过分了,我觉得我妈控制欲太强,但我妈也只是关心我罢了。小桀说的对,家庭关系才是最难的问题,因为根本没办法处理,我是不可能走到断绝关系这一步的,我身边本来就没什么避风港,我只希望能建立起相对独立的亲情关系,干涉少一些,信任多一些,以过好自己的生活为主。但也很难。

想起高中刚开始听摇滚的时候,看了教授的自传,内容已经记不清了,只有摇滚的野性和古典的自律交织在一起的印象,就像他演奏时丰沛的感情和严肃的表情、流下的汗。后来大学听的越来越多,教授的钢琴也越来越孤独,有段时间白天在图书馆学习,晚上就去操场跑步,永远在循环教授的音乐,黑夜中让我感到无限的力量把我托住。然后就是得知教授癌症、一些纪录片、线上的告别演唱会、再到今天的终局…虽然教授并不是我生活中的朋友,但我仍然感觉心里空荡荡的,永远感谢教授给我的生活带来的美好。晚安。

发现joan baez翻唱过好多好听的歌,好喜欢她。

千禧年附近(或者之前?)的日本动画真是充满了阴暗。。感觉和日本的社会、科技状况有很大的关系,这个问题我之后细看一下。。

王!国!之!泪!

好想玩好想玩好想玩好想玩好想玩好急好急 :sad_cat:

昨晚一直做噩梦没睡好…今天的状态是,一看书就困,一沾床就清醒🥹救命

飞利浦的hackathon太酷了……好喜欢这种小组合作啊,有种我们什么事都能做到的感觉,点子一个接一个的,都好厉害。当一个人提出“我们可以这样这样”,大家就会想怎么实现它。而且飞利浦的员工也都很友好,中午边吃饭边聊天的时候有个英国籍的员工突然对我说your English is good我真的好惊喜T T 交流的时候感觉大家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个问题,好真诚。想去飞利浦的traineeship,什么asml看不上了(清华还是北大?)。队友(飞利浦实习生)说她工作上是能感受到大家都有为人类的健康做贡献的使命感的,真好,我对科技的向往又回来了。

想永远记住这一天的每个细节,因为它一点点的败笔都没有。

之前对他厌女的感觉来源主要是他直接把母亲和刚出生的孩子绑定了……这里其实也有时代的原因,可能那个时候(虽然其实现在也差不多)大家都觉得女性天然就是要带娃、做家务的,这是默认的。但我还是很不爽,读这种文字真是污染我的眼睛。

隐隐感觉阿德勒有点厌女,直到我看到这段话才确信:

如果一个女人对做家务兴趣浓厚,并且认为自己的作为可以给家人带来轻松和快乐,那么她就会认为家务活和世界上的其他活一样重要。反之,如果女人认为家务是下人干的活,是身份低贱的一种表现,他们就会厌烦这种工作,并且还会为自己寻找种种借口,说男女是平等的,她们应该和男人一样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得到相应的待遇。但是,潜能是通过社会责任感得到发挥的,责任感让女性有了奋斗的方向,使女性可以不受限制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震撼我! :cat_flustered: :cat_flustered: :cat_flustered:

这就是男性视角里的女性和女性运动吗,说不出话。 :cat_flustered: :cat_flustered:

最近想入坑心理学,粗浅地看了下荣格和阿德勒,不知道有没有先看荣格先入为主了的因素,但我对阿德勒的观点不少都不赞同且感觉有些地方不自洽。

主要是两个方面吧。
1. 阿德勒十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主观能动性,虽然它自称是目的论(相比较容易陷入事情无法解决的原因论),但是把所有问题都归结在个人身上感觉也不太健康……比如个体对生活有不满,那是它的目的不对/看法不对,有点内倾的可怕。认为可以通过内在的调节来实现更好的自我状态,我觉得其实也是对外在世界的消极。
2. 阿德勒很极端,感觉对他来说一个理想的人格就是圣人。。包括他提出的“共同体感觉”这个概念,我认为这其实是在干涉个人的自由。这里我是很偏向荣格的观点的,每个人有自己先天的性格类型,存在合得来或合不来的人是合理的,有好人也有坏人也是合理的。但阿德勒的观点是压抑人的个性化发展的,看一些描述会让我想到一种大和谐社会(参考EVA。。),很恐怖。

不过我对阿德勒的不满也可以说是我作为弱者(精神上)的局限性,我也想不清楚,脑子很乱。看心理学感觉得先深再广,而且需要比较多的实践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并自然地拥有这个视角。

下的电子书上有图书馆的印章,好怀念。

气死了= = 我打算重新看起中文书。

和所有人的关系都处不好,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脑子里一团乱麻,先大概记录一下吧:

1. 看了荒野生存后很想做农民,直接逃离这个社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但国内的农民很难做,西方这边工业化程度比较高,肯定是要会操作机械的;而且如果直接去农场可能会存在无法提供工签的问题。在完成学业+拿到永居之后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2. 如果重新申请硕士,ddl大部分在4.1,最好是提供学生宿舍的。阿大已经过了ddl,阿自由好像可以。最近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是环境保护、社会和科技发展、女性主义、自我分析,纯技术的课程无聊透顶,最好是能和这些问题结合的项目。

3. 同时要关注学校秋季的宿舍申请,如果申请其他的硕士被拒(毕竟现在太晚了这个可能性很大),那也尽量搬出去。现在的房子很好,但是房东这种高人一等的态度真的让我很不爽。

4. 也可以考虑把现在的pre-master延半年,然后在这期间找工作,如果能找到工作就也不用读master了。读master既痛苦又费钱。

5. 朋友今天和我说:“反正国内的社会你也融入不了,没什么区别。”我本性还是喜欢一个人待着,人多了我只会感到尴尬与不适,我决定努力接受这样的自己,少去为了“锻炼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

6. 迷茫和空虚都是正常的,总会找到自己的路,总会想办法获得一些自由。

我今天真是突然就哭了,感觉活在这个社会好痛苦。

AI的发展就很像最开始的全球化,落后的地方没有最低收入的保障,就只能被剥削。比如出版社花一两刀的钱就能把书翻译了,何必要雇人呢?那之前那么多学语言的人怎么办?AI的学习和应用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一旦出现像chatGPT这么锋利的刀,刺穿一切也只是时间问题。

我是比较反高科技的,一个是因为人的欲望来源于自己的认知,科技越发展,人的欲望就越大,就越难感受到幸福。另一个原因是高科技会吞噬人类的真实,那些错误的、混乱的、叛逆的真实。我们在那么多人处于饥饿、贫困的状况下,为什么要追求高效,为什么要追求完美,我很难理解。也许人类从诞生使用工具开始,就带着把自己卷成全知全能的目标吧。

我永远都不会是sociable person…自我感觉也算是努力尝试了,但好难,放弃了。

有明确含义的代码都是不难的。。学prolog才是究极痛苦,脑子要转不过来了。

瞬息全宇宙我甚至没看完hhh 并不喜欢,但这不妨碍我喜欢杨紫琼,恭喜!大学时候看的卧虎藏龙,她带来的这种沉寂感仿佛一直留在了我的心里,该复习一下了()

显示更早内容
茶码

茶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