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更新内容

不知道我现在跳楼下辈子有没有机会重开在中国做男人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生中华家(做男人)!

这期《经济学人》的封面由于高度敏感,我之前联系的几个渠道都说没有资源。终于,一个渠道小哥想办法弄到了这期的资源然后发给我,让我赶紧保存一下,保存好了他立刻撤回,因为他怕炸号。
获得资源后,我速速把这期中国相关的几篇内容都看了下,不得不说《经济学人》分析得还是蛮透彻的。
封面的这篇报道(如图),讲了习近平主导的意识形态下的政策如何拖累中国经济,一个就是疫情清零政策;另一个就是瞎制裁,对科技巨头的制裁,地产行业的暴雷进一步拖累中国经济,也提到国家主导的经济怎样都是比民营经济低效。
然后在专门的中国篇章下,《Rumours about Xi》讲了关于习近平的一些传闻,他和莉可酱的微妙关系,下半年二十大的召开,他的第三个任期,包括前段时间他在人民日报头版消失,《经济学人》都有提及,不得不说这本杂志的信息敏感度很强,面面俱到,配图也配得恰到好处。
剩下的文章也提到了中国年轻人的高失业率,考研热和考公热,双减的一刀切和对GDP贡献巨大的科技巨头制裁直接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
另外也提到了新疆难民营的人权状况;河南村镇银行存款暴雷事件。
我觉得我身边的很多人就算每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但是由于天朝的审查机制,在信息茧房下,知道的信息量远远不如老外。
人家《经济学人》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症结整得明明白白。

因为用的梯子手机端暂时下架了,今天用我的app帮小帆申请梯子账号以在电脑上能用,直接把她的登录密码设成我的名字加生日,美美犯贱心满意足离场。

读不下去刘慈欣了,我说三体除了有个放在科幻界里也算不上多拔尖的社达构想以外没有什么别的优点。刘慈欣写的东西有股作为理工科男人的傲慢,具体拆解为硬科幻部分写得不硬反而像理工版掉书袋,还有全书充斥的厌女氛围。以及——科幻小说首先也得是小说吧,首先得是部文学作品吧,稀烂的文笔还不如我小学的时候读的故事会。

我跟(替他人)岁月静好正能量人真的没什么话好说

我真的受不了了,再听我室友多说一句话我后脑勺就要长出辫子来了

为什么一个人能把伦理纲常那一套分得那么清楚,却跟我大谈人人平等。一家同辈人有三十个孩子,又跟我说中国男女已经很平等了。

我受不了我室友了我受不了我室友了我受不了我室友了我受不了我室友了

整日里清醒克制又有什么用!我就不能醉一回吗!

我搞不懂在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的2022,对有些人来说怎么说一句政府决策不行就跟要被四大爷诛九族似的,要是现在一夜回到清朝,我室友必定是清政府最忠诚的护拥者。

我无法理解在现在的上海还要劝别人保持正能量的人。中午在饭桌上房东痛骂上海政府,痛骂政策和形式主义,我和他聊到那些在火车站回不了家的人,聊到因为封路西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的瓜农,聊到那些在静默里花光了所有积蓄却没有所入的工人,倒闭的企业,搬走的外资。我的积极向上正能量爱国室友很罕见地在旁一言不发,在谈话的末尾终于对我蹦出一句:那我们总不能像香港那样摆烂啊,不要总看到这些新闻,我们看问题应该积极一点。
我好无语,在我看来在现在的上海还要劝别人正能量的人的内心深处就是自私和冷漠的,没有基本的同理心,有的只是对宏大的追求,在一片片稳中向好的声音里自欺欺人。

20年初提交给学校的疫情“封后感”,两年后的今天再看总觉得是那种代表了50w的谋逆之言,是不可能敢这样交给学校的,这两年的水确实有点温了。

为了记录一些工作数据无意间打开落灰很久的手机备忘录,里面有我愤世嫉俗的“大逆不道”之言,有我对暗恋对象的悸动心思,有我对辅导员提意见的草稿,16年到19年的我被朋友锐评:你怎么不管什么事都要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不知道这三年来我想要表达的那份心情去哪了。

茶码

茶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