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清静经》

第一段化用了道德经第一节,对道的解释遵循一元论的看法

引入清浊、动静这些二元论的现象,是道德经之外的内容,这里姑且理解为道在现实中的分化和显现,但是出现了一些理解上的问题

如果是纯粹二元论的看法,动静和清浊地位应该是平等,就像阴阳,对道的显化各占一半,但是清静经里面的阐释,要求降本流末,将清静看做本,动浊看做末,勉强的解释是——当今人世,动和浊成为了主流,缺少清静,所以不平衡,要追求清静,以一种更强的力量复归平衡,从而让一元的道重新显现。[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按照太乙金华宗旨的说法,道家实操修炼的目的就是复归二字,认为人自出生后,元神分离,重新找回二元平衡的力量,才能复归到一元的道,这种逆显化的过程即为得道的过程]

如果认为清静和动浊是不平衡的,清静比动浊高一个等级,那么相当于清静是一元产物,动浊是二元产物,追求清静的过程即为返回一元的复归过程,相当于清静本身和道是接近同一个维度的东西。[这种看法符合的是历史背景,清静经里面有大量佛教特别是禅宗的观点,比如论述如何追求清静,提出的遣六欲-眼耳鼻舌身意、消三毒-贪嗔痴,几乎完全来自心经,那按照佛教的观点,这种修炼的法门本身即为成佛之路,让人从因果报业这个体系中脱离出来]

男清女浊,男动女静。这里比较有意思,应该不存在传抄错误的可能。中国传统确实认为男性为阳,纯阳是躁动的,女性为阴,阴是不净而贞静的(为什么不干净?似乎印度和中国普遍认为女性的月经是肮脏不洁的,所以存在月经羞辱)。而道教一大要义就是平衡,从这个表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性别婚姻的理解,为什么人类有性交的必要?为了阴阳动静清浊的平衡。但是清静经后文对心经的化用,和这种平衡观产生了矛盾。

篇幅本来就不长,前面几段阐述中心思想,话语极其简洁,但是最后两段用了大量篇幅来说明这篇经文的出处和念了之后的神奇功效,倒数第二段表现是来自道教各种天人口口相传,本来不应该传留于世间,是各种真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世人才得以有机会看到,最后一段强调念经的效用,上士可以直接位列仙班。不评价这些内容,但能看出古人对权威的重视程度。如果是普通的修道之人,看了佛教的心经之后,有感而发写的东西必然不会被其他人重视,这里我想到了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传承与文艺复兴,最宝贵的价值是人本主义,让人——一种普通的动物上升到万物的主宰,和神地位等同,自此人说的话、做出的研究可以打上自己的名字,而不必假托于神的旨意。

这里在衍生讨论一下,我一直很反感当前网络文学中的仙侠文,写的是各种道教的神仙,说的确实古代宫斗权谋的那一套,谈的是庸俗的世间爱情,当时觉得是对道家清静无为价值的极大不尊重。但是反过来想,这难道不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低配版本吗?前者突出的贡献在于将被宗教掩藏的人性重新显现到世人面前,宗教画中的人物不再是中世纪中面无表情高高在上的圣母,反而变成了慈爱的普通欧洲妇女,那将普通的俗世纷争和烂俗男女转移到道教神仙里面,我为什么那么不爽和觉得奇怪?我可以寻找一些解释,但是以下这些回答都不是有因果的逻辑关系,只是一种普通的觉察和关联分析。

首先,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有着明显的区别,最重要的一点是东方宗教不强求所有人都信奉,我们鲜少看到东方历史上爆发过宗教战争,而西方上千年内打着宗教旗号的战争比比皆是。其次,东方宗教追求无欲、无为和解脱,佛教没有神明,佛在心中,道教的神明也是普通人通过努力修炼飞升的,强调的都是出世,西方宗教的特点是一定要听神的话,神有绝对的权威,神和人之间有天壤之别。从这两点可以看出,东方宗教本身就是一种人本主义,不需要一场文化运动来解决它。第三点,西方在宗教产生之前,流传的神话故事中神都是充满弱点和缺点的,有比人世间更加丑恶的爱憎,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和它的变体——埃及神话、希腊罗马神话,在西方宗教的话语体系中,人无法变成神,只有听神的话,死后能够上天堂,而东方宗教中,希望人在现世中能够摆脱自己的欲望,修炼心性,得到解脱或者位列仙班,从这个角度看,足以见仙侠剧的矛盾,如果天庭是一个社会的话,普通公务员和小官员都是有极大修为,摆脱欲望的得道之人,而最高领导人王公贵族靠着血脉的力量统治,却是无法摆脱执着和分别心之人,不可笑吗

登录以加入对话
茶码

茶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