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https://mp.weixin.qq.com/s/IRyKAxMD3FrB8cE-Bff1WA 

“这种自然女性意识并没有对传统的社会性别制度形成挑战,也正是由于它只具有解构‘男女都一样’这样主流话语的力量,而对‘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毫无触及,所以市场经济可以毫不迟疑地接纳、吸收、利用(自然)女性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女性获得了打扮、化妆、自我表现的自由,同时也更有可能成为男人的附属品和玩物。”王政说,“强调女性的差异会掩盖对形成差异的家庭、社会结构改造的必要,而女性的差异又经常被用来合理化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

摘抄-https://mp.weixin.qq.com/s/IRyKAxMD3FrB8cE-Bff1WA 

我看完了这本书,它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感觉到坦诚、包容、甚至勇敢的书,作者有前面提到的梁军、杜芳琴、郑永福,还有1992年开通中国第一条妇女热线的王行娟、1996年创办全国首个资助贫困女大学生助学项目的高小贤、在北大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妇女研究硕士点的郑必俊、参与创办中国最早女同杂志《天空》的邬烈兴……17位的作者在各自的领域里摸索前进,为中国女性社会处境的改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在北京见到了书中的作者之一刘伯红,她在当时担任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的副所长,退休后在中华女子大学讲授性别平等的相关课程,她带着一丝怀念告诉我:“那个时候是激情燃烧的日子,不同的学科大家一起做事,如果有机会的话,大家一块做课题、开研讨会,比如说你做传媒,我做健康,她是就业,大家都有一定分工,最后形成一个合力,那个时代是这样的。”
“与僵化思想的交战会以一场失望与希望博弈的方式展开,值得期望的是,未来是一个公平的未来,而失望却以多种形式出现,但是无论希望升起或破灭,每一个女性主义思想家都最大限度地与她的时代提供的即时前提或假设交过战。”

摘抄-https://mp.weixin.qq.com/s/IRyKAxMD3FrB8cE-Bff1WA 

博物馆是她在1990年代初就想做的事情,“那时候是想抢救妇女的历史和文化,因为女性的很多历史是通过民间文化的形式保存和传承的。”她在河南日报上刊登了一个豆腐块的招募。没过多久,一个农村男人给她送来了两只刺绣用的圆形花撑,花撑的主人是他去世的妻子翟培英,男人写了一封信:“此物乃老妻翟培英闺门刺绣所用。1947年随嫁到我家,算来50余年了。每每把玩,翟培英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如在身边。”
翟培英是一个极其平凡的女人,以女儿、妻子、母亲的身份,度过了普通的一生,然后死去,没有做出重大的社会贡献,没有影响过历史。但李小江记得,对方把花撑送来时,提起老妻满眼热泪,“他觉得她的一生是非常有意义的,他认为我们应该记住,他认为放在博物馆里就会给别人看到他妻子的一生,然后让人们也记住他妻子这一生。”

人这一辈子 不过如此。太感动了

关注

摘抄-https://mp.weixin.qq.com/s/IRyKAxMD3FrB8cE-Bff1WA 

在一次大学内部的讲座中,一个女生问她:“我们怎么做才能摆脱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李小江回答她:“现在好好学习,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有什么困境,都不要气馁。我有一句话,写在《解读女人》的封面上:“无论怎样的逆境或‘幸福’之中,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登录以加入对话
茶码

茶码: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