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的主动权在上一代,下一代是被迫带着亏欠和债务出生的。因为一出生父母就对你有“养育之恩”,你要一生好好报答父母。我不知道这是哪来的道理,为何把生物最基础级别的本能神化至此。
所以哪吒自刎有点守序邪恶的感觉。杀敌一千直接自毁。命不要了也不承你的恩。哪吒和孙悟空是我们的神话里为数不多的反骨仔。哪吒割肉还父剔骨还母,猴哥直接没娘没爹。看出来我们的社会秩序建立在哪种基础关系上了。猴哥但凡有个生身父母,玉皇大帝...哦不对,还轮不到玉皇大帝,在五殿阎君那儿“影响你九族”,就可以直接gg。
至于养儿方知父母恩,更像是一场发展下线的传销(顺带吐槽这俗语里无处不在的厌女)。完全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了,生养之前觉得艰难就别生。别等到生出来了又说,父母养你不容易啊。搞笑呢?是不是就等着呢,孩子听不懂人话之前着急死了。
由此带来的问题很多,包括人生中心过分集中在下一代身上,这就和你把所有的钱下半辈子的指望都押一支股票上,那可不得日夜盯着,而且只准涨不准跌!任何时候都有一种显性or隐性的优越感。显性的报恩一说不提了,隐形的则类似于:我们也不怎么干涉你的决定,我们已经很开明了。把门槛当天花板。可能有人会说啊照你这逻辑生养小孩也太难了!
......
对啊!不然你以为呢!
最搞笑的是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这句话我直接喷饭。拿驾照第一天撞了人有什么特赦吗?之前在知乎看到一篇长文,有一句话类似于:如果投胎之前小孩能看看父母的简历测评人生经历,很多人是没机会当父母的。
每个人都有生育的自由,不存在的人没有权利可言。但我很讨厌愧疚感,这是我不要小孩的原因之一。当ta存在之后,问我你为什么生我时,我没有一个不令自己汗颜的回答。
熊阿姨的一篇很特殊的报道,讲述国内对被性侵之后的未成年人的救助工作
文中的女孩11岁生下第一个孩子,父母起诉了三个老师,把孩子的生父关进了监狱。“老头还挺高兴,觉得自己70多岁终于有后了。”
这之后社工介入扶助,做心理辅导,然而她在未成年之前又怀孕了两次,生下了第二个女儿。19岁跟借网贷的30多岁男朋友生下了第三个孩子。“父母很生气,觉得孩子都生了更加不会有彩礼了。”
里面还有一些在你国太常见的东西:性侵未成年的人在开幼儿园;报警是二次伤害;救助的人“我讲完课拍拍屁股就走了,她们还要在那里生活一辈子。”
你看到一个女的,在这个泥坑里,家庭、法律、社会,一个都没有办法兜住她。
https://mp.weixin.qq.com/s/bOArodlkAKqx3t7LneiJWA
让我思考一下如何卖这个值得我们每个人都看一看的演讲安利,名字叫:沦陷北平:日常生活与道德焦虑。
讲的是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之后的故事。那些没有润走的人,包括不得不为伪政府站台的知识分子,中下层的平民,维持生活的家庭妇女,他们的经济,挣扎,如何过日子,如何处理自己作为幸存者道德焦虑。
选择一些演讲节选:
「被各种的谣言包围,有过分乐观的谣言,认为事变马上就会结束;也有高度恐慌的谣言。朱自清回忆说,警察挨家挨户通知,叫塞严门窗,还得准备些土,拌上尿和葱,用来防备夜里敌人的飞机来放毒气。」
「每件事、每条新闻,都比上一次更糟,但只是糟一点儿。你已经有了某种心理预期,等着下一次更沉重的打击。幻想到那时候有人会站出来发声,会形成更大规模的反抗。但是,这个历史像有自我意志似的,向着大家都不愿意的,都害怕的,而又已经默默接受的深渊滑去。」
「鹤见俊辅特别强调家庭妇女在战争中的作用。男性奔赴战场以后,家庭的重担全落到主妇肩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依赖城乡之间的黑市交易,家庭主妇通过亲友或邻里关系获取信息,用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换取生活必需品。 」
「怎样才能把人变成现代战争的工具呢?首先要他放弃自己的思想自由,接管他的精神生活;然后要在最大限度上压抑他的生理需求,把正当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说成是不必要的,甚至有罪的。因此在现代战争的背景下,强调生存的道德,有它思想史上的反抗性。」
震撼吗,我不必指明,你肯定能意识到:这!他!妈!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生!活!!
当下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个在沦陷区没润走的人,局中人对生活的感受是碎片的,摇摆的。人很经常judge别人,却很少审视和思考自己的生活。但历史是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的困境,不必怀疑,我们正活在最糟糕的战时状态中,还是一场自作自受,唐吉诃德式大战风车式的战争。
而在历史上,这件事过去发生过,现在正在发生,而未来仍会发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没什么大不了
中国人真的很喜欢把一些小事夸张,把随手就能改动的数字说得比人还重,之前看到有网友说大学这个系统,GPA学分综测啊这些,老师们总是一再强调再强调多么多么重要,好像差个零点几分就会死一样,实际上只要和辅导员搞好关系和老师搞好关系,是分分钟可以改的事情。就觉得我们拼死拼活焦虑得要死的事情,等跳出这个阶段来看的时候是那么不值得。人被降维成了一堆数字,绩点、综测排名,一边为了那个代表自己的区区数字而呕心沥血,一方面又被当成一个普通的数字被人轻视随意操纵。我大学的时候通过了学校小语种学习的考试,可以免费学习西班牙语,但开始学半个月后我觉得学力不够不想继续学了,想退课,结果被告知小语种课分数会影响GPA,没有这个先例也不允许退课。那段时间真的焦虑到要死,睡觉睡不着,每天下课都在各个学院部门跑来跑去,联合其他有类似情况的同学和老师协商,被当成皮球一样踢来踢去半个学期才把事情弄好。
后来自己工作了再想这件事,只不过给学生退个课而已,有必要这样推来推去吗。只是学部学院的老师行个方便和领导打个报告的事,却让我纠结痛苦了半个学期。
在图书馆工作也经常可以遇到这样的家长,带着书不见了或者卡不见了的小孩来服务台办理赔偿和补卡业务。声色俱厉地当着我们的骂小孩,多么多么不懂事,多么多么恶劣,现在好了吧,要赔偿。小孩抽抽嗒嗒的掉眼泪,胆怯地不敢抬头。其实真的没有多大事,补卡不过二十块,赔偿最多也不超过四十,付完钱在系统里销掉也就没事了。看着那些孩子们被家长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羞辱,看的人难受小孩也很难受,我经常会劝家长都没多大事,只是掉了卡或者书不见了而已,很多小朋友都会这样,没有关系。大部分家长会收敛一些,也有另一些家长还会瞪我一眼嫌我妨碍了他们教育小孩。
我高中也经常在图书馆借书,超期了会被我妈催,搞得每次都很匆忙,好像一超期就犯罪了似的。但我真的做了图书馆的工作之后才发现其实系统是那么容易改动,超期了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就能消除,不需要别的步骤。
很多时候都是很小的事情,不管是差那么一点点的学分,还是超期的图书,还是补卡或赔偿丢失的书。只是当我们处于当时那个情景中都会陷入一个怪圈,拼学分和排名的同学,一个焦虑的控制狂父母,喋喋不休的学院和故作夸张的老师。只有跳出来之后还会觉得,曾经为之付出的一切情绪价值,那些焦虑失眠、抑郁痛苦是那么的毫无意义。到最后,都归为多年后的一句“原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很可惜很多年之前没有学会这样的心情,身处其境的时候无法抱有这种心态。如果现在的我去应付当年的事情,我不能保证那些事会得到更好的结果,但最起码不会给自己增加那么多情绪负担,不会无谓地损耗身体和心理的精力。
我想说的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绝不缺人对我们说某事是多么多么重要,没做好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成功便成仁,等等。但总是缺少一些人告诉我们,“这没什么大不了”,“考不上大学没什么大不了”,“考试没有80分没什么大不了”,“综测排名不够高没什么大不了”,“没有参加项目和实习经验没什么大不了”。我并非说这些不重要,在现下的中国这些也许重要,大家总告诉我们不爬到最高、掉下悬崖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却没人告诉我们走处于中间的,普通的道路,平庸的道路,没什么大不了。
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人,那我希望告诉未来和过去的我自己:“这没什么大不了。”简历被拒,没什么大不了。面试没过,没什么大不了,再面就好了。考试没达到目标的分数,再考就好了。达不到别人的期望,没什么大不了,人是为自己活着的。
这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