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周处除三害》这个片子是极具迷惑性的,已经让很多神经不敏感的人产生了巨大的误解,已经看到很多人认为这个片子是难得的、反叛的、稀缺的,以及进入国内院线是不可多得的,这一切结论仅仅是因为其包含了一些暴力场面和cult元素,我觉得大家可能真的没搞懂你国文化产品审查机制的本意,其实一切从来都无关于血腥暴力本身,而是背后的政治意义,如果有一天样板戏急需有色情暴力的元素,他们也不会吝惜给未成年人看色情暴力的样板戏的,千万不要倒果为因,不要天真的以为审查部门就是单纯一群老古板看不得色情暴力,一旦有华人拍摄的色情暴力作品溜缝进来了你就觉得是好东西,实际上《周处除三害》能引进本质还是因为其符合中共所提倡价值观的一些基础形态,比如说刻板化的描写宗教很明显对应了打压法伦功,比如主人公的一切行为都违反程序正义但却一心向往程序正义来解决自己,法外义警替制度内的警察解决了他们若干年解决不掉的社会隐患,结局却毫无对制度本身的质疑与批判,而是主人公面带笑容的接受枪毙,仿佛一切本应如此,完全没有任何主角的深度刻画而是单纯的像个傻子,这种高度简化主角行为动机的描写手法可以巧妙的回避一切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灰色地带的阐述,善恶都是高度脸谱化的仿佛创作者从未进入社会,但你要说他就想拍个纯爽片他却又加入很多没必要的情感描写来拖慢节奏,尾段创造的这个与世隔绝可以让主人公任意泄愤毫无道德负担观众也跟着一起狂欢的游离在社会之外的「纯恶」邪教场景更是极其离谱,甚至这段剧情本身都是与前期格调彻底割裂的,这对于戾气极重遍地张献忠的国内社会环境完全是一种避重就轻的引导,更不用说影片那种二十年前才有的落后性别意识观念了,去了解一下这片子的导演基本就没拍过什么像样的东西,其作品口碑普遍扑街,更加让我怀疑这部片子是对中国市场的投机产物,凑巧撞上了观众口味,大概率从剧本阶段就有意在做各种可以在大陆上映的妥协了
这世间最不可被怠慢之物,唯一不可被怠慢之物,便是麦当劳那刚炸出来的,沾着细盐的热薯条,若是稍有疏忽,便会让它蔫儿了去!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四恨……四恨麦薯已软!
想被扣和好想草透露出来的逻辑几乎一模一样,一个女人再有成就,变得更有自我,看客会欣赏,但是看客依旧发出感慨:她适合干我/适合被我干。她的努力和信念和汗水都变成边角料一样的东西塞进性唤起搅拌器里做配菜。
健康不健康这个讨论也是特别有意思的,比方说你看,肥胖我们说不健康,容易患癌、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是吧,可是吸烟也是不健康的,那肥胖相比之下起码它还不威胁别人,有二手烟,但没有“二手肥胖”,肥胖终究是自己的事,但爱谈论的人就特别多,变瘦了,我们说就是变得更好了,就是超越自己了,冠冕堂皇诸如此类,但此时若有一个体重不过百的抖音长腿美女站在你面前,又吸烟又酗酒,并不会有人说她应该戒烟戒酒才能超越自己变得更好,也不会有人拍一部苗条美女戒烟戒酒艰苦卓绝超越自己的热血励志故事,就是大众语境下分明就是对肥胖有歧视,尤其是一些该影片的拥趸更甚,和什么健康或者变强并没有关系,为什么就没人敢承认呢,还有人自欺欺人的告诉我说这是一个唯唯诺诺的讨好型女人和自己和解的故事,减肥只是顺带的结果,寻找自我才是主旨。我们能不能别欺骗自己了,减肥或许是角色“顺带”的结果,但显然不是这部电影“顺带”的主题,更不是创作者“顺带”的意图,这电影卖的就是减肥题材的票房,强行起高调真的没必要,承认大众的庸俗,承认大众的庸俗与更高的精神追求之间存在永久性的必然冲突有这么难吗,换句话说,在「用通俗手法和题材传递女性主义价值观」这件事上,这部电影比芭比差太远了,这让一些受众对这部电影的强行升华显得非常尴尬